当前位置:首页  〉 党群工作  〉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

专家学者解读十九大精神

发布时间:2017-11-13 发布来源: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党的十九大最重大的理论成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李洪峰
  
  我们党是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理论上十分成熟并且不断发展的伟大政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作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在推动党的事业发展和党的理论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在理论建设上作出重要贡献。党的十九大最重大的理论成就,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
  
  党的十九大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次大会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回顾和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党的十九大最重大的理论成就,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这一重大理论成就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党的十八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有效应对国际国内诸多风险和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习近平同志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以巨大政治勇气和强烈历史担当,围绕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攻坚克难,全面开创新局面,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因为有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坚强领导,是因为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最重要的任务,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一部十九大报告,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诠释和充分体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极富原创性、经典性、源泉性的强国论、战略论、人民论,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这部报告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就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这个主题,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科学发展观的主题的继承、发展、深化和升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它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涵,是根据新时代新征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阐述的“八个明确”:一是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并且丰富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涵;二是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发展和主要经验;四是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体制制度保障;五是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法治保障和治理方式;六是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石;七是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外部条件;八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习近平同志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坚持”,这是对改革开放近40年和党的十八大以来5年经验的深入总结,也是对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深度整合和升华,具有长远指导意义。
  
  总起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回答了我们党在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党的生机活力首先是思想理论上的生机活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首先是思想理论上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境界、新水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到新境界、新水平,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充满生机活力、具有强大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生动表现和根本标志。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党的理论创新、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过程包括从实践上升为理论和从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能动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后,摆在全党面前最重大的政治任务,就是要下大功夫、花大气力切实抓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工作。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重中之重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思想灵魂。全党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牢牢把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条坚持”,认真组织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教育和学习培训。各级党委要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和中心环节,用理论武装工作统领领导班子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每个时代都会面临不同于其他时代的新问题,回答和解决这些新问题必然产生不同于其他时代的新理论和新实践。时代推动实践,实践呼唤理论,理论又引导和推动时代和实践前进。这就是时代、实践和理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中国共产党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党。我们党历来靠马克思主义真理吃饭,理论优势始终是我们党的核心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我们党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有更高的理论自觉,更加重视理论创新和理论建设,更加重视全党理论素养的提高。只要我们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我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就能大大提高,从而更好担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党的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崇高使命。
  
  (作者为上海党的建设研究院院长、中央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原组长)
  
  《 人民日报 》( 2017年10月31日   07 版)
 
 
 
 
 
 
  
  夺取新时代伟大胜利的行动纲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王伟光
  
  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题主线、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提出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是指导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一篇充满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智慧和历史担当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具有划时代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但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格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要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我们依然面临严峻挑战,需要全党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同时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既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又要积极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出现许多新特点。执政方式和基本方略实现重大创新,我们党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积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提高决策的法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转变,我们党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新阶段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成为引领发展实践、开创美好未来的思想指引;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党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准确把握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历史交汇期新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决胜期,并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习近平同志指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也是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提出的战略任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进行艰辛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党全国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丰富思想内涵。它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进新时代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根本指针。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当前,全党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最重大的任务,就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这一指导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要深入把握、全面落实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持之以恒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就一定能够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人民日报 》( 2017年11月02日 07 版)
 
 
 
 
 
 
  
  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需要准确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
  
  曲青山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武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首先要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在全面系统学习领会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抓住关键、抓住精髓、抓住要义,准确领会和把握新理念、新论断、新任务、新举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和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虽然是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但不能把党的十九大作为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回望历史,从治国理政新变化、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等方面得出一个重大结论:从党的十八大起,我国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在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使用过新时期、新阶段、新世纪新阶段等不同的概念。新时期指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启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世纪新阶段说的是从20世纪跨入21世纪,就是指21世纪。新阶段用的最广泛。新时代和新时期、新阶段的表述是怎样的关系呢?新时代在一定意义上和新时期、新阶段有相同相通之处,它主要是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从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从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这个角度使用的概念。新时代比新时期、新阶段更鲜明、更响亮、更具感召力,更能反映出时代本质的特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我们所说的新时代,不是历史学上时代划分的概念。
  
  总之,党的十八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坐标点,是重大历史节点。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认识和理解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重大新判断。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是符合当时我国实际的。但是因为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后来对这个正确的判断没有坚持下来,偏离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面。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专门在党的八大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表述,即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二大以后,这个表述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规范表述。
  
  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如果从1956年党的八大开始算起,至今已有61年了;如果从1981年作出历史决议算起,至今也已有36年了。这几十年间,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社会生产和人民需要两个方面来看,这个表述都不适应了。
  
  从社会生产上看,“落后的社会生产”的表述已经不能完全反映我国当前的实际。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千差万别,既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这些大都市、大城市,其城市建设、城乡面貌,即使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用“落后的社会生产”不能覆盖地域上的不同发展水平。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等大幅提升,进入世界前列。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20多种工农业产品产量在世界上居于第一,有许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许多产品的科技含量、技术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超越。如果再用“落后的社会生产”的表述,已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不仅说服不了人民群众,也说服不了国际社会。
  
  从人民需要上看,“物质文化需要”的表述也已经涵盖不了人民的需要。当前,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多方面、多领域、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不同群体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的。除了物质的、文化的需要以外,还有政治方面的需要,比如公平、正义、法治的需要;还有生态方面的需要,比如对改善空气质量、土壤污染、水资源污染、食品不安全状况的需要,等等。
  
  我国社会发展现在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包括东部、中部、西部地域上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发展之间不平衡不充分;不同群体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认识和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时,要把握好“两个充分认识”。
  
  一是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全局性的、历史性的,不是局部的、暂时的。这种全局性、历史性变化,给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要求,要求我们要有问题导向意识,什么问题来了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矛盾问题突出,就集中力量解决什么矛盾问题。问题倒逼改革,我们就用改革解决问题、促进发展。
  
  二是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对我国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是动态过程,不平衡不充分是永远存在的,但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不平衡不充分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必须下功夫去认识它、解决它。事物从量变到质变,需要越过一个“度”,也就是达到一个节点。只有达到了节点,才会发生质变。现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一个量变的过程、积累的过程。因此,不能因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就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另外,判断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也不能以经济一个方面的因素去看,而是要从社会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去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发展阶段必须判断准确,既不能超越,也不能落后。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一度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搞了“大跃进”,最终欲速则不达,越想快就越快不了,受到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惩罚。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汲取历史教训,作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判断。这里所指的长期到底长到什么时间呢?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讲的是100年。他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100年不动摇。100年,这一方面表达的是一种决心、一种意志,另一方面表达的也是一个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一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大概是100年。党的十九大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比以前规划的目标提前了15年。到2050年或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世界角度看,我国虽然“块头大”,但“虚胖”,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经济结构等方面还含有一定的“水分”。我国虽然大,但大而不强,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对此,我们也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我们在认识和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时,只有抓住了上述“两个充分认识”,把握住“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和统一性,才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四个伟大”的相互关系
  
  党的十九大提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四个伟大”是有着严密逻辑关系的。
  
  “四个伟大”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总方略、总框架、总坐标、总抓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四个伟大”,是按照实现伟大梦想这一条主线,也就是按照我们党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分别展开论述的。“四个伟大”既有各自的内涵,其内在关系又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必须强调的是,“四个伟大”并非平行的关系。最核心最关键的就是建设伟大工程,它起着决定性作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长期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的这种历史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伟大斗争能不能取得胜利,取决于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能不能取得成功、推进得好不好,关键在中国共产党;伟大梦想能不能实现,也在于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凝聚起磅礴力量。同时,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不要空谈,不能脱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内在关系
  
  党的十九大要求全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并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我们要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是完全一致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理论上进行的高度概括和凝练,主要内容体现在“8个明确”,它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是在实践层面、方略层面的展开,主要表述为“14个坚持”,它是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是一个有机联系、相互契合的完整理论体系,必须贯通起来把握。不能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基本方略分割开来,机械地、呆板地、僵化地理解。当然,思想理论和战略部署可以从不同角度深入学习,加深领会,但必须始终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来对待,作为整体的一个系统来统筹、来思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一致性,不能将“8个明确”和“14个坚持”生搬硬套地一一对应,要抓住最关键最核心最本质的联系,基本方略本身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步走”战略安排的表述
  
  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未来的30年,分两个阶段作出战略安排,也可称为“两步走”战略安排。现在,有人将党的十九大“两步走”战略安排表述为“又一个‘新三步走’战略”。这种表述,我认为应该慎重使用,否则容易产生误解和歧义。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同“小康”这一富有中华传统文化意蕴的话语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两步走”战略: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前10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10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十三大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主要是对第三步战略作出具体安排。即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十九大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作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把原来“三步走”战略的最后目标提前了15年。第二步,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奋斗目标将党的十七大党章中的基本路线表述的奋斗目标增加了两个字、修改了两个字。增加了“美丽”,对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生态文明建设。由此构成了“富强”对应经济建设、“民主”对应政治建设、“文明”对应文化建设、“和谐”对应社会建设、“美丽”对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完整格局,并根据目标任务的变化,将“国家”修改为“强国”。
  
  为什么有人说是“又一个‘新三步走’战略”呢?他们主要是将党的十九大到2020年仍然作为一步。虽然这个时间段有一个目标任务,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已经作了安排部署,我认为不应该作为单独的一步,还是应该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表述称之为“两步走”战略或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为好。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奋斗目标的接续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完整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指出:党的十八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一个战略目标、三个战略举措,构成完整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思想逐步发展成为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
  
  有人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管长远的,是短期的、阶段性的。提出这个问题的主要依据就是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第一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就实现了。所以,这个战略布局到2020年也就完成使命了,也就完结了。党的十九大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明确答案,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在学习时给予关注。事实表明,这个战略布局是管长远的。在新时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是始终有效的、管用的。
  
  我们要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观察问题,要在一般意义上、原则意义上、普遍意义上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而不要局限于具体内容的表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是我们大目标下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已经提出了新的目标,那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认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后,第一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或强国)所替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然是一个战略目标、三个战略举措的完整体系,依然是管长远、管根本的,至少要管到本世纪中叶即2049年或2050年。
  
  (作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学习时报2017年11月13日 )
 
 
附件:专家学者解读十九大精神

分享到:

版权所有©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沪ICP备11048235号-2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1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