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学术  〉 观点荟萃

石谦:系统学习、研究习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尤为重要,要体现三个维度的逻辑

发布时间:2021-11-16 发布来源: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中,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启动了习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系统研究,计划今年6月底之前形成相关“知识图谱”,更好地指导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市科技工作党委要求,上海科技界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在中央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党史学习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对上海工作的指示要求,深入研读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用好《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简史》《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等重要参考材料,切实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对科技界来说,系统学习、研究习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尤为重要。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石谦认为,这方面的学习研究要体现三个维度的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  

  所谓历史逻辑,就是要将习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放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新中国成立71年的历史背景下,意识到我们党对科技创新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都有阐述。如今,科技创新被放在了史无前例的重要位置。习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些论述,是对中国目前所处发展阶段以及国际环境的科学判断。  

  所谓理论逻辑,是我们在学习重要论述时,不能只看“分散的颗粒”,而是要准确、全面把握习总书记的系列论述,将其视作一个创造性的理论体系。为此,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的政策室和统计室支部正在用“知识图谱”方法进行研究,将在6月底之前形成“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知识图谱”。“所谓知识图谱,是用数据科学方法,系统、完整地梳理信息。”石谦解释说,“我们力争通过知识图谱,把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的逻辑关系结构化、显性化。”  

  例如在“四个面向”论述中,过去的表述是“三个面向”,抗疫期间增加了一个“面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一理论演进过程,应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框架中加以理解,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部门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  

  所谓现实逻辑,是我们要用理论指导实践,把理论学习转化为自觉行动。目前,中国走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性越来越大。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能增强我们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能力,指引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市科技工作党委表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目的是推进科创开新局。上海科技界要坚持“四个面向”,勇当科技创新开路先锋,推进科创中心建设从形成基本框架体系向实现核心功能迈进,着力做到五个坚持——  

  坚持使命导向,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上海将以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为牵引,全力推进国家实验室组建,统筹推进重大任务承接布局,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和载体,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坚持策源驱动,全面加强基础研究。上海将优化创新资源的投入和配置,全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实现从无到有的基础性、原创性科学突破。  

  坚持赋能发展,增强高水平科技供给。上海将强化集成电路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夯实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基础,支撑生物医药领域创新能级跃升,助力重点产业领域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数字化转型和民生福祉改善。  

  坚持改革突破,提升创新治理效能。上海将加快建成与全球科创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与国际地位相适应,更加协同、高效、法治、智慧的现代化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提升科技治理能力。  

  坚持开放融通,增创科技竞合新优势。上海将立足长三角和国家全局,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视野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枢纽。

  

  来源:上观新闻, 2021年03月22日10:36,原题为:用“知识图谱”研究习近平科技创新论述,上海科技界学党史、开新局http://sh.people.com.cn/n2/2021/0322/c134768-34634042.html


分享到:

版权所有©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沪ICP备11048235号-2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1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