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群工作  〉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

高层领导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发布时间:2017-11-13 发布来源: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努力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
 
习近平
  
  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7日上午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第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党的十九大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大政方针,就推进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制定了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全党来一个大学习。
  
  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就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谈了体会。他们表示,党的十九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等重大政治论断,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全党全国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使党的十九大精神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意见。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全党全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中央政治局要先学一步,为全党作出示范。在座不少同志是新进中央政治局的同志,位子更高了,担子更重了,站位就要更高,眼界就要更宽。大家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第一堂党课、第一堂政治必修课,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思想理论水平,以更好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要职责。
  
  习近平强调,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在学懂上下功夫。学懂是前提。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论断,确定了许多新任务、新举措,需要通过学习来准确领会。关键是要多思多想,努力掌握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要注重采取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相结合的方法,把每一点都领会深、领会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我国实际出发,遵循我国发展的逻辑,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习近平指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在弄通上下功夫。要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全部地而不是局部地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不能就事论事,不能搞形式主义、实用主义。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同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贯通起来,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同把握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贯通起来,深化认识党的十九大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各项战略部署的整体性、关联性、协同性,全面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
  
  习近平强调,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在做实上下功夫。清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往前推进,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实。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带好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把分管的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党中央要统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就重大目标任务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等各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要自觉行动起来,明确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任务,找准工作方案,排出任务表、时间表、路线图,对做好工作提出明确要求,重点是质量要求。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有近期的,有中期的,也有长期的,要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有秩序加以推进。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把党中央提出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任务。要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确保党中央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战略部署顺利实现。
  
  习近平指出,新征程上,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大道,我们将会面对许多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领导干部必须有强烈的担当精神。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既要大胆讲政治,又要善于讲政治;既要矢志抓发展,又要善于抓发展;既要勇于抓改革,又要善于抓改革;既要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又要善于化解矛盾和问题;既要有想干事、真干事的自觉,又要有会干事、干成事的本领。
  
  习近平强调,当前,全党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会发文是传达精神的必要方式,营造浓厚氛围也是必要的,但要防止出现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不能空喊口号、流于形式。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采取多种方式,运用多种载体,加大宣传力度,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各级党委要突出抓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学习,党委(党组)中心组要把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重中之重。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干部培训的主要内容。各地区各部门要抓紧组织对干部进行集中轮训。要抓好面向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深入浅出向广大群众宣传解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领导干部要做实干家,也要做宣传家。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宣讲,面向群众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还要组织党的十九大代表到基层宣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
  
  《 人民日报 》( 2017年10月29日   01 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刘云山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概括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大历史贡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和智慧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深化和拓展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强大生命力等多方位多角度作出了深刻回答,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对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以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观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这些思想观点,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建设路径,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八个明确”,高度凝练、提纲挈领地点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贡献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不懈奋斗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这个新时代,既与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发展一脉相承,又有很大的不同,面临许多新情况新变化: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起点需要新气象新作为;二是世界进入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乱局中保持定力、在变局中抓住机遇,对我们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我们党执政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发展理念和方式有重大转变,发展水平和要求更高;四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建设仍然是中心任务,但需要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五是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
  
  这些新情况新变化,给我们党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围绕回答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催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实践和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实践和理论的逻辑就是: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这5年,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所以能开新局、谱新篇,根本的就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是习近平同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的政治智慧、顽强的意志品质、强烈的历史担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发生历史性变革,赢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高度评价和衷心爱戴,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在领导全党全国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谱写了新篇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机贯通起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三是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全方位、开创性、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四是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党以坚强的决心、空前的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从严、管党从严、执纪从严、治吏从严、作风从严、反腐从严,管党治党实现从宽松软到严紧硬的深刻转变,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得到弘扬,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不是说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达到了一个终点,而是说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其中蕴含着理论创新的巨大动力、潜力和活力。我们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使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色和实践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认同,并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指导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贯穿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论,呈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特色。
  
  一是坚守真理、传承文明的继承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没有丢掉老祖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特别是在许多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理直气壮驳斥各种奇谈怪论。这一思想继承和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价值共识、精神追求、政治智慧、历史经验。这一思想,充分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积极借鉴别国治国理政经验,展现出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
  
  二是与时俱进、引领未来的创新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直面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矛盾、风险和挑战,着力探索破解难题、推进事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讲了许多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针对性。这一思想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大势,站在人类发展前沿引领时代潮流,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为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解决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是不忘初心、践行宗旨的人民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体现了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真挚情怀。这一思想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言,充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四是实事求是、把握规律的科学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这一思想积极探索规律、自觉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要求谋划事业发展,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报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并概括为“十四个坚持”。这“十四个坚持”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十四个坚持”,涵盖坚持党的领导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对外战略,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战略与战术相结合,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这“十四个坚持”,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十四个坚持”每一条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要结合工作实际,毫不动摇地坚持,不折不扣地落实。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新时代新任务新实践需要新的思想来指引。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必须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维护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实际举措。我们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系统学习、深入学习,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要坚持领导干部带头,推动全党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深入领会这一思想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要在全党全社会迅速兴起学习贯彻高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创新方式方法,综合运用各种传媒手段,形成强大合力,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强化问题意识、树立问题导向,着力提高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新业绩。
  
  《 人民日报 》( 2017年11月06日   02 版)
  
 
 
 
 
 
  开启新时代 踏上新征程
  
  王岐山
  
  党的十八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接力棒,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归其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党章中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领导地位,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战略部署,描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必将极大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成为党史国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踏上实现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也是1840年以来团结全体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的最大公约数。鸦片战争是对中华民族的警醒,无数志士仁人从来就没有甘心落后挨打,矢志不渝探索复兴之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蒙受苦难、探求光明的逆境中应运而生,带领人民历经28年浴血奋战,使“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和浮雕,清晰记录下中华民族从倒下去到重新站起来的漫长历程和高昂代价;经过改革开放前30年的艰辛探索,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展现。96年不平凡的历程,充满着苦难与辉煌、曲折与胜利、付出与收获,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充分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正确的抉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入,以新发展理念为支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和国家的面貌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将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且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时,就是实现伟大复兴之日,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无不源自于党章,联系世情国情党情,结合党史、国史和中华文明史,把握历史、现实和未来,针对突出矛盾、破解现实难题,为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昭示着中国未来的前进方向。要全面、科学、准确地学习领会,把握思想理论脉络和历史文化源流,掌握蕴含的哲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用心学习、用心体会,在学思践悟中融会贯通,在考验磨砺中提高觉悟,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没有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中华民族将是一盘散沙。一个时期以来,有的人在这个问题上讳莫如深、语焉不详甚至搞包装,没有前提地搞党政分开,结果弱化了党的领导,削弱了党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从来都是充满自信、决不回避退让,系列重要讲话万变不离其宗,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无论哪个领域、哪方面工作,无一不是从加强党的领导抓起,最终落脚在强化党的建设上;澄清了模糊认识,夺回丢失的阵地,把走弯了的路调直,树立起党中央的权威,弱化党的领导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扭转。党的领导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宗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体现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选对人用好人、树立鲜明的价值观和政治导向上。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只要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势不可挡。
  
  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为人民谋幸福是党始终不变的初心,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以及由此积聚起的民心民意,是党执政最根本的政治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激发出民族活力和创造力。我国人口多、地域广、资源禀赋和人文历史差异大,城乡、区域、行业、人群收入分配在快速发展中拉大了差距,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进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重,甚至违纪违法攫取利益,人民群众深恶痛绝,侵蚀了党的执政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清醒认识到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使命担当,正风肃纪反腐,挽狂澜于既倒,逆转了多年形成的“四风”惯性。全面从严治党从中央政治局立规矩开始,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题,总书记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党风为之一新,试出了民心向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提高共产党人觉悟,保持先进性纯洁性。果断查处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孙政才、令计划严重违纪违法问题,铲除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相互交织的利益集团。5年来波澜壮阔的实践充分证明,把全面从严治党摆上战略布局英明正确,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校正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航向,使党经历了革命性锻造。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十八届党中央工作的最大亮点,赢得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竭诚拥护,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共识越来越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决心更加坚定。把党建设好,国家才能兴旺,人民才能拥有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回应党内和群众期盼,要求党的十九大后全面从严治党一刻不能松、半步不能退。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党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只要始终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我们党就必将无往而不胜。
  
  全面从严治党为历史性变革提供坚强保障。我们党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出发,深刻洞察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以顽强的斗争精神、补天填海的气概,带头履行主体责任,直接领导指挥,具体部署落实。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不搞藏着掖着,把问题揭摆开来,牢牢抓住不放,狠抓整改落实,件件要有着落;严明党的纪律,监督执纪问责,解决“灯下黑”,打通“中梗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冲破利益藩篱,推动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有力维护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既有当下“改”的举措,又有长久“立”的机制,制定修订90多部党内法规,不断扎紧制度笼子,实现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全面从严治党是一场自我革命,推动破解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使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确保承载着13亿多中国人民实现伟大梦想的航船行稳致远。
  
  维护好党内政治生态。党章是共产党人的“原教旨”,实现共产主义是远大而崇高的理想,不能因为目标遥远就丢弃了信仰。开展党内政治生活,首先要寻根溯源、返璞归真,坚信真理的力量,胸怀远大目标,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政治性是党内政治生活的灵魂,绝不能搞政治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无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七个有之”完全是有的放矢。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培育对党忠诚的品格。实现党内政治生态根本好转,要以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尺子,准确把握“树木”与“森林”的状况,聚焦“关键少数”,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动辄则咎,当好政治生态的“护林员”。管理监督一定要见诸日常,发现苗头性问题就及时提醒,让干部在民主生活会上谈一谈,既是对本人的监督,也给其他人敲响警钟,体现严管就是厚爱,增强政治生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监督执纪是严肃的政治工作,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善于从政治上审视问题,用党章党规党纪对照,用理想信念宗旨启发觉悟,唤醒激情燃烧岁月的记忆,使有问题的干部反躬自省、悔过自新,体现党组织治病为了救人的良苦用心。党的干部要自觉在政治生活这个大熔炉中锤炼党性,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始终坚定信念信仰,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保持政治定力,经得住各种诱惑,尽心竭力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赢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1993年党中央就作出“反腐败斗争形势是严峻的”判断。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研究中央巡视工作规划时指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严峻加上“复杂”二字是对形势的精准表述,一语中的。党中央坚定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旗帜立场,明确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的目标任务,从治标入手,为治本赢得时间、赢得民心,逐步迈向了标本兼治。440多名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8900多名厅局级干部、6.3万多名县处级干部严重违纪违法受到惩处,反腐败力度史无前例、成效世界瞩目,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途上,风险与挑战无处不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严”字必须长期坚持。要始终保持一份冷静清醒,深刻认识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是长期形成的、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惩治这一手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松一松就会出现“回头浪”。政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一是结成利益集团,妄图窃取党和国家权力;二是山头主义宗派主义搞非组织活动,破坏党的集中统一。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重要方面就是,惩治腐败“打虎”、“拍蝇”冲着利益集团去,防止其攫取政治权力、改变党的性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冲着山头主义和宗派主义去,消弭政治隐患。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要以治标促进治本,以治本巩固治标,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强化“不敢”的威慑;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扎牢“不能”的笼子;坚定理想信念宗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选对人用好人,培育“不想”的自觉。
  
  完善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破解历史周期率。我们党长期执政,面对的严峻挑战是权力容易被侵蚀、党的干部脱离群众。全面从严治党,最终目的是要解决一党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监督问题,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在党和国家各项监督制度中,党内监督是第一位的,党内监督失灵,其他监督必然失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实现一届任期全覆盖,利剑作用彰显;对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全面派驻纪检组,消除了监督空白。党内监督全覆盖必然要求国家监察全覆盖。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目的是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整合分散的反腐败力量,成立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国家监察委员会就是中国特色的国家反腐败机构,国家监察法就是反腐败国家立法。党的十九大作出在全国各地推开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的决策部署,各省区市党委、纪委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党中央一声号令,就迅速贯彻落实到位。要把党的自我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结合起来,探索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凝结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考,是指引我们继续前进的纲领性文献。新党章明确纪委监督执纪问责的职责定位,把政治建设、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调整、充实、完善党的纪律内涵和执纪原则,细化了纪委双重领导体制,为做好纪律检查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是重大政治任务。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既要“高得上去”,精读报告和党章原文,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确立的重大思想、重大判断、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又要“低得下来”,把自己摆进去,密切联系实际,分析身边的案例,上下结合、学深悟透,在认识上不断深化、行动上真正落实,兑现党对人民的承诺。没有“四个自信”就没有“四个意识”,要伴随“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出一份忠诚,学出一份担当,学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十九大是重整行装再出发。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责任落到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能为之添砖加瓦无上荣光。要把人生追求融入党、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用担当的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 人民日报 》( 2017年11月07日   02 版)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张高丽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和长远角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党的十九大报告是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实际行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里程碑。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按照这一构想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其中的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两步战略目标,已经分别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上世纪末顺利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又提出一系列新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获得感显著提升。
  
  从经济社会发展看:一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在基数不断增大的情况下,2013—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当前经济发展稳中向好,2017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80万亿元人民币,折合约12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13—2016年,服务业比重从46.7%提高到51.6%,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7%提高到64.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9.9%提高到12.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53.7%上升到57.4%。“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扎实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过去5年共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包括财税、金融、国企、“放管服”等方面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了动力。四是人民获得感明显增强。2013—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保持在每年1300万人以上,全国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农村贫困人口由8249万人减少到433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8.5%下降到4.5%。人均预期寿命由2010年的74.83岁提高到2016年的76.5岁。五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制定并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74个重点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由2013年的72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16年的50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30.6%。持续推进节能减排,2013—2016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7.9%。六是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2016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3.68万亿美元,利用外资126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1701亿美元,出境旅游1.22亿人次,年末外汇储备30105亿美元,均居世界前列。同时,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标志着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短板弱项。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金融风险有所积聚;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目前仍有4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治理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淘汰过剩落后产能需要长期艰苦努力,生态修复方面还有许多欠账,北方秋冬季重污染天气时有发生,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任务繁重艰巨。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一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把“五位一体”建设统一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推进各项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二要实施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战略支撑。三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四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高度重视金融、地方债务、信息安全、社会稳定等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有效遏制增量风险,有序化解存量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五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继续集中力量加大投入,攻坚克难,勇于啃硬骨头,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块最大的短板。六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绿色发展,强化节能减排,持续实施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改革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行百里者半九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要以最后冲刺的劲头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描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蓝图
  
  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的5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在深入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明确,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3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每个阶段15年。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意味着,我们党原来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即基本实现现代化,将提前15年实现。这是考虑到,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国家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以目前的良好基础和发展势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有把握的。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目标要求是:
  
  ——在经济建设方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我国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经济发展实现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的根本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完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构建,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升,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基本形成,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备,城市品质明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之后,到2035年跃升至创新型国家前列。
  
  ——在政治建设方面,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达到高度有机统一。人民民主更加充分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制度更加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得到有效落实,人权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大为增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基本建成。依法治国得到全面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局面基本形成。
  
  ——在文化建设方面,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凝聚力不断提高。重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社会风尚基本养成,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基本建成,中外文化交流更加广泛,中华文化走出去达到新水平。
  
  ——在民生和社会建设方面,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美好愿景,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我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人口预期寿命和国民受教育程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公平正义充分彰显,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绿色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能源、水等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状况明显改观,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基本建立,生产空间安全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青水碧的国土开发格局形成,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明显改善。我国碳排放总量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后呈现下降态势,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促进绿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望那时的中国,通过坚持不懈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将全面提升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一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核心竞争力名列世界前茅,经济总量和市场规模超越其他国家,建成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政治文明,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建成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国民素质显著提高,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影响力和推动力,建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四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社会文明,城乡居民将普遍拥有较高的收入、富裕的生活、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公平正义普遍彰显,社会充满活力而又规范有序,建成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五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普遍常态,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建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作为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将作出更大贡献,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事业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蓝图是宏伟的,目标是远大的。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把蓝图和目标变为现实,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贯彻落实。
  
  一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要在全党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更好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
  
  二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有220多种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目前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党的十九大作出重大判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我们要善于从变化了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谋划发展,把解决不平衡发展与不充分发展问题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三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四个意识”落实在岗位上、落实在行动上,不折不扣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切实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蓝图已经绘就,前景无比光明。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 人民日报 》( 2017年11月08日   03 版)
 
 
 
 
 
  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栗战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这一判断,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赋予党的历史使命、理论遵循、目标任务以新的时代内涵,为我们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发展变革的新特征,增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供了时代坐标和科学依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
  
  中国共产党是顺应时代潮流诞生的,也是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壮大和成熟的。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握时代特点、直面时代课题,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中不断展现蓬勃的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正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所处新的历史方位基础上作出的,具有充分的时代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这一判断首先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变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党的历史上、在新中国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这表明,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我国发展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发展阶段,既同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发展一脉相承,又有很多与时俱进的新特征,比如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飞跃,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方略有重大创新,党推动发展的理念和方式有重大转变,我国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有重大变化,对发展水平和质量的要求比以往更高,等等。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需要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来思考来谋划。
  
  这一判断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反映了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揭示了制约我国发展的症结所在,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努力,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当前和今后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制约了全国水平的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对我国发展全局必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需要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来思考来谋划。
  
  这一判断同时基于党的奋斗目标有了新要求。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有必要进一步进行顶层设计和精心谋划。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明确要求,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不仅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路线图、时间表更加清晰,而且意味着原定的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将提前15年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则充实提升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学认识和把握这一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宏伟新蓝图,同样需要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来思考来谋划。
  
  这一判断还基于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新变化。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我国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树大招风”效应日益显现,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一些国家和国际势力对我们的阻遏、忧惧、施压有所增大,这同样是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现在,我国发展同外部世界的交融性、关联性、互动性不断增强,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判断,也充分考量了国际局势和周边环境的新变化。
  
  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是在科学把握时代趋势和国际局势重大变化,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科学把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已经遇到、将要遇到、可能遇到和难以预料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基础上作出的。这一判断,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更是党的十八大之后5年来全党全国人民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光明未来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既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一个简单的新概念表述,而是具有丰富深厚思想内涵的。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6年来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了社会活力,极大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强大生命力。邓小平同志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指出:“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如果我们本世纪内达到了小康水平,那就可以使他们清醒一点;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就会大进一步地说服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第一位的任务,就是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团结带领人民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篇章,让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党的十九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提出明确要求,思想含量、政治含量、改革含量都很大,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完成这个目标,今后还有不少难关要过。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决胜就是冲锋号、就是总动员,必须举全党全国之力不懈奋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有不少难关要过。从世界发展史看,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其现代化大多经历了产业革命以来近300年时间才逐步完成的,而我国要用100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路程,这种转变不但速度、规模超乎寻常,变化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也超乎寻常。因此,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和历史任务。
  
  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把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归宿,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的重大任务,就是更加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新的多样化需求,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着力使全体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着力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新进展。
  
  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新中国的成立,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大生机活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接续奋斗、砥砺前行,我们就一定能够到达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当今世界,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深度调整,面对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人类需要应对许多共同挑战的外部环境,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牢牢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追求,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历史上,中国曾为人类文明作出过卓越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一定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人类的繁荣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更高的境界、更强的本领、更优的作风、更好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顺应、锐意开拓进取,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新成就,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新时代要有新的思想武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相适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作出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战略部署,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紧密联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要坚持领导干部带头,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深入领会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全面掌握这一思想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着力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把党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强大物质力量,更加坚定自觉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奋斗。
  
  新时代要有新的理念举措。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另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的内涵和重点、理念和方式、环境和条件、水平和要求与过去有很大不同,这就必须更好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全面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按照新时代要求在以新的理念举措不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新时代要有新的党风党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仍然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严峻的,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这就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努力把党建设好、建设强,使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统领地位,把政治建设的要求落实到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落实到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完善民主集中制、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等具体实践中。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 人民日报 》( 2017年11月09日 02 版)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汪 洋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必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动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正能量。
  
  一、深刻认识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战略全局,推进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创新,确立开放发展新理念,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倡导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对外开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对外开放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
  
  (一)新旧动能转换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繁荣的关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全球贸易增速连续5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跨国投资尚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近期,世界经济呈现回暖向好态势,全球贸易和投资回升,国际金融市场总体稳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但世界经济尚未走出亚健康和弱增长的调整期,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并未有效解决,新的增长动力仍未形成,潜在增长率不升反降,不确定因素较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未来5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7%,不及国际金融危机前10年4.2%的平均增速。新旧动能能否转换,成为经济复苏的关键。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下抓住机遇、化解挑战,是对外开放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更趋平衡成为国际力量对比的走势。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力量“东升西降”“南升北降”态势更加明显。2016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0%,占全球经济的比重达38.8%,较2007年提高10.5个百分点;金砖五国占全球经济的比重达22.4%,提高8.8个百分点。过去5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以上,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显著提升,这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发展利益。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希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承担更多责任。如何扮演好新的国际角色,承担与自身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责任,是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
  
  (三)在曲折中深入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以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代表的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经济全球化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近年来,世界经济疲弱,发展失衡、治理困境、公平赤字等问题更加突出,反全球化思潮涌动,保护主义和内顾倾向有所上升,给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蒙上了阴影。经济全球化是时代大潮,深入发展的大势不可逆转,但速度可能有所放缓、动力可能有所转换、规则可能有所改变。如何更好适应和引导经济全球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是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
  
  (四)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方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开放型经济传统竞争优势受到削弱,传统发展模式遭遇瓶颈。但也要看到,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市场规模庞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产业配套齐全,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仍然具备综合竞争优势。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倒逼下,我国加工贸易加快转型升级,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外贸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明显增强,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如何因势利导、乘势而上,推动开放型经济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成本、价格优势为主向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从而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对外开放工作必须把握的主攻方向。
  
  二、准确把握全面开放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系统回答了新时代要不要开放、要什么样的开放、如何更好推动开放等重大命题。报告提出的全面开放内涵丰富,既包括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层次加深,也包括开放方式创新、布局优化、质量提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
  
  (一)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积极有效利用外资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虽然我国储蓄和外汇比较充裕,但不能因此忽视利用外资的作用。利用外资不是简单引进资金,更重要的是引进外资搭载的先进技术、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市场机会等,带动我国企业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行,关起门来搞创新也不行。要坚持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提升利用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产业升级效应,加强在创新领域的各种形式合作,促进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同时也应看到,从贸易大国到投资大国、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是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我国拥有强大的产能、适用的技术和较为充裕的外汇,扩大对外投资合作的条件比较成熟。要按照报告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部署,在提高引进来质量和水平的同时,支持企业积极稳妥走出去。这既有利于保障能源资源供应、带动商品和服务输出、获取创新资源和营销网络,助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也有利于促进东道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二)坚持沿海开放与内陆沿边开放更好结合,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起步,由东向西渐次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内陆和沿边地区开放取得长足发展,但总体上还是对外开放的洼地。西部地区拥有全国72%的国土面积、27%的人口、20%的经济总量,而对外贸易仅占全国的7%,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分别占7.6%和7.7%。内陆和沿边地区劳动力充裕,自然资源富集,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逐步从开放末梢走向开放前沿,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广阔。要按照报告加大西部开放力度的部署,在深化沿海开放的同时,推动内陆和沿边地区从开放的洼地变为开放的高地,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进而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三)坚持制造领域开放与服务领域开放更好结合,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结构调整。制造业是我国开放时间较早、程度较深的领域,也是发展较快、竞争力较强的领域。今后,除极少数敏感领域外,其他制造业还要进一步开放,股比、业务范围等限制也要逐步放宽。相比之下,服务业对外开放相对滞后,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仍是经济发展和结构升级的“短板”。报告明确提出,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就是要在深化制造业开放的同时,重点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
  
  (四)坚持向发达国家开放与向发展中国家开放更好结合,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发达国家是我国主要经贸伙伴,去年美国、欧盟、日本占我国外贸总额的36.4%。加上经香港等地的转口贸易,比重更高。巩固与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可以稳定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基本盘。同时,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贸联系也日益密切。2014—2016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达3.1万亿美元,占同期外贸总额的1/4以上;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近500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10左右。要按照报告的要求,坚持向发达国家开放和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并重,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平等互利合作,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进口来源多元化、投资合作伙伴多元化。
  
  (五)坚持多边开放与区域开放更好结合,做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建设者贡献者。世贸组织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和自由贸易区代表的区域贸易安排,是驱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两个“轮子”。世贸组织有160多个成员,涵盖全球98%的贸易额,具有广泛代表性。世贸组织规则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制度保障,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进入新世纪以来,多边贸易体制发展进程受阻,开放水平更高、灵活性更强的区域贸易安排蓬勃发展,成为驱动经济全球化的主引擎。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这既是拓展自身开放空间的需要,也体现了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责任担当。
  
  三、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既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思想性,又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性、操作性,明确了新时代的开放理念、开放战略、开放目标、开放布局、开放动力、开放方式等,规划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开放的路线图,推出了一系列新任务新举措。主要包括:
  
  (一)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对外开放的工作重点。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报告强调,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为此,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同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增进战略互信,寻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二是聚焦发展这个根本,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主体框架,大力推动互联互通和产业合作,拓展金融合作空间,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三是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与相关国家商谈优惠贸易安排和投资保护协定,全面加强海关、检验检疫、运输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合作,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四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五是建立多层次的人文合作机制,推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青年、媒体、智库等领域合作,夯实民意基础,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二)加快贸易强国建设。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大而不强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是创新能力较弱,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不高。报告提出拓展对外贸易,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就是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从以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转变,从依靠模仿跟随向依靠创新创造转变,从大进大出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一是加快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贸易平台、国际营销网络建设,鼓励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品牌产品出口,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二是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鼓励文化、旅游、建筑、软件、研发设计等服务出口,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打造“中国服务”国家品牌。三是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坚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逐步完善监管制度、服务体系和政策框架,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健康发展,打造外贸新的增长点。四是实施更加积极的进口政策,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优质消费品等进口,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打造世界各国展示国家形象、开展国际贸易的开放型合作平台。
  
  (三)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目前,全球引资竞争日趋激烈,不少国家要素成本比我国更低,政策优惠力度比我国更大。培育引资竞争新优势,不是竞相攀比优惠政策,而是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法治化、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一是加强利用外资法治建设。加快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制定新的外资基础性法律。清理涉及外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与国家对外开放大方向和大原则不符的要限期废止或修订。二是完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我国11个自贸试验区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取得显著成效,设立外资企业的时间由过去1个月减少到3天左右。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这是外商投资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三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报告强调: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中国政府将在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享受“中国制造2025”政策等方面,依法给予内外资企业同等待遇。四是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不以强制转让技术作为市场准入的前提条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违法犯罪行为。
  
  (四)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报告提出了3项重要举措:一是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就是坚持以开放促开发的思路,完善口岸、跨境运输等开放基础设施,实施更加灵活的政策,建设好自贸试验区、国家级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开放平台,打造一批贸易投资区域枢纽城市,扶持特色产业开放发展,在西部地区形成若干开放型经济新增长极。二是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2013年以来,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多方面重大进展,形成了一批改革创新重要成果。下一步要着眼于提高自贸试验区建设质量,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强化改革举措系统集成,鼓励地方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形成更多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三是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自由港是设在一国(地区)境内关外、货物资金人员进出自由、绝大多数商品免征关税的特定区域,是目前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香港、新加坡、鹿特丹、迪拜都是比较典型的自由港。我国海岸线长,离岛资源丰富。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对于促进开放型经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近10年,我国对外投资年均增长27.2%,跻身对外投资大国行列。但总体看,企业走出去仍处于初级阶段,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不够强,非理性投资和经营不规范等问题较为突出,一些领域潜藏着风险隐患。对外投资既要鼓励,也要加强引导。报告要求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一是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带动我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二是加强对海外并购的引导,重在扩大市场渠道、提高创新能力、打造国际品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规范海外经营行为,引导企业遵守东道国法律法规、保护环境、履行社会责任,遏制恶性竞争。四是健全服务保障,加强和改善信息、法律、领事保护等服务,保障海外人员安全,维护海外利益。
  
  (六)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报告提出,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这不仅要求不断提高自身开放水平,也要求更加主动塑造开放的外部环境。一是支持多边贸易体制。落实世贸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推动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取得积极成果,推进多哈回合剩余议题谈判,积极参与服务贸易协定、政府采购协定等谈判。二是稳步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早日达成,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三是提高双边开放水平。继续与有关国家商谈高水平的投资协定以及各种形式的优惠贸易安排,妥善应对贸易摩擦。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和国际竞争的主动,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 人民日报 》( 2017年11月10日   04 版)
 
 
 
 
 
  
  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赵乐际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立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必须举全党全国之力实现的奋斗目标,着眼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这个中华儿女的百年夙愿,与时俱进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不折不扣贯彻落实这个总要求。
  
  一、深刻领会总要求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目的、方针、主线、总体布局、目标及相互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8个方面重点任务,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顶层设计、战略部署,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性课题,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总要求高屋建瓴地指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方向。总要求开宗明义提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指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目的和根本原则,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整体的,哪个领域、哪个方面、哪个环节缺失了弱化了,都会削弱党的力量,损害党和人民事业;总要求明确了“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一党的建设指导方针,“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党就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无法实现;总要求提出“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深刻昭示长期执政条件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保持党的先进和纯洁永远在路上,必然伴随我们党执政的全过程、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阔征程;总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抓住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关键,突出了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和纪律建设这个管党治党的治本之策;总要求确立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就是“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纲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政治定力、使命担当。
  
  总要求构成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科学有机的整体。新时代党的建设目的、方针、主线、总体布局、目标,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目的是依据、是根本点,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个目的来展开,时刻不能游离、偏离;方针是原则、是遵循,引领着党的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主线是纲和魂,纲举目张,魂在本在;总体布局是重点、是路径,总体布局立起来了,党的建设就有了实体支撑、有力抓手;目标是指向和落脚点,党的建设一切工作都要朝着这个目标来加强、按照这个目标来检验。我们要深刻理解把握总要求的基本内涵及相互关系,坚持协调推进、统筹推进、一体推进,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做到管党有方、治党有力、建党有效。
  
  二、深刻领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个重要论述、重大部署,有着深邃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旧时的中国,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政治勇气和强烈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事实充分证明,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有今天这样的辉煌成就,才以这样的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必须高度自觉、坚定不移,决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近代以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一百多年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就毫无出路,就会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天下大乱,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党兴则国强,党衰则国弱。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党的领导被忽视、淡化、弱化的状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提出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大政治要求,改革和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增强了全党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事实告诉我们也警示我们,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三、深刻领会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主线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新时代党的建设要“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蕴含着对实现执政使命长期性、艰巨性的深远考量,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本质要求。
  
  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政治属性是政党的第一属性,政治领导力是政党第一位的能力,我们党必须始终把握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善于驾驭政治局面、有效防范政治风险;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思想引领力是保证全党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的坚实基础,我们党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群众组织力是我们党坚如磐石、坚不可摧的不竭源泉,我们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生动具体的实践中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当今社会思想多样化、利益多元化、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多样化,我们党必须保持强有力的社会号召力,用共同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感召鼓舞人,形成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磅礴力量。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要求,不断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使我们党永远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始终保持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的鲜明品格,始终保持先进和纯洁的政治本色。中国共产党除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没有自身特殊利益,所以才有资格有底气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一次次拿起手术刀革除自身病症,一次次依靠自身力量和与群众结合的力量解决自身问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厉整治“四风”,发挥巡视利剑作用,“打虎”“拍蝇”“猎狐”,严肃查处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孙政才、令计划等人,管党治党实现从宽松软到严紧硬的深刻转变,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面貌焕然一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四种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保持正视问题的自觉,保持刀刃向内的勇气,不断提高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
  
  四、深刻领会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我们党有8900多万党员、450多万基层党组织,在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要治理好这样一个大党、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邓小平同志指出,“党一定要有领袖,有领导核心”,“领袖就是团结的核心,他本身就是力量”。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四个意识”不是空洞口号,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表态上,要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做的效果上,决不允许自行其是、各自为政,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这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有力抓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严格尊崇党章,严格执行准则,切实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必须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各项制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必须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
  
  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这是党的政治建设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两面人”恶化政治生态、损害党心民心。“知恶不黜,则为祸始。”各级党组织要坚持标本兼治、多措并举,严格思想教育,严格管理监督,严格纪律执行,切实把“口言善、身行恶”的“两面人”甄别出来、清除出去。每名党员干部都要加强党性锻炼,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把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作为基本做人准则,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五、深刻领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这一根本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要“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加强思想建设、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说过,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这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5年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所以开新局谱新篇,根本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和战略指导。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必须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融会贯通学。要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把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知行合一、学做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促使党员干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六、深刻领会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重要部署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需要好干部。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要求,切实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落实好干部标准,解决好选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新时期好干部标准,为选人用人树起了时代标杆。我们必须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突出政治标准,培养选拔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培养选拔具有专业能力专业精神、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干部;培养选拔在基层扎实历练、在“吃劲”岗位和艰苦地区经受磨炼、业绩突出的干部,优化干部成长路径,拓宽选人视野,统筹干部资源,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精心培养起来、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
  
  改进推荐考察办法,解决好用什么方式选人的问题。要强化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突出把好政治关,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政治上不合格的“一票否决”;把廉洁作为底线要求,有问题的坚决不用;着眼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以事择人、依事选人,使领导班子成员专业素养整体覆盖一个地方发展需要、一个单位核心业务;广泛深入谈话调研,不搞“海推”“海选”,加强分析研判;坚持干部档案必审、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必核、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必听、线索具体有可查性的信访举报必查,防止“带病提拔”;严肃组织人事纪律,坚决查处说情打招呼、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行为,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以用人环境的风清气正促进政治生态山清水秀。
  
  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解决好怎么管人的问题。选与管、严与爱、奖与惩是选人用人管人的辩证法。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健全干部随管理成长、管理伴干部一生的制度机制,坚持抓早抓小抓预防,用好谈心谈话、提醒函询诫勉等手段,多做咬耳扯袖、防偏纠错的工作。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把广大党员干部的精气神引导到改革发展上来。
  
  七、深刻领会提升基层组织组织力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这个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我们必须着力增强党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
  
  突出政治功能。政治功能是党组织第一位的功能。要针对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切实在打基础、补短板上下功夫。着力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着力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坚持人在哪里、党员在哪里,党建工作重点就在哪里,创新组织设置、完善组织体系,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抓好经常性教育培训,推动基层党建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让党的旗帜在每一个基层阵地高高飘扬。
  
  高度重视发挥党支部作用。党支部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是党的基础组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必须牢牢抓住402万个党支部,坚持把党支部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本建设,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等基本组织生活制度,教育督促党支部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加大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未来3年让4000多万群众告别绝对贫困,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党的建设要服务这个大局,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发展优势。要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选好配强一把手,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县县级党政正职要保持稳定,督促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扑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众一起干,确保党中央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掷地有声、落地见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都作出重大部署,都必须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坚决落实。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每名党员干部要肩负起爱党、忧党、兴党、护党政治责任,全党上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建设好、建设强,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 人民日报 》( 2017年11月11日  04 版)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刘奇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深刻阐明了在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一、把握新时代新要求,切实增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责任感使命感
  
  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意味着新任务、新要求,新方位意味着新起点、新作为。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意义,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国家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开创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还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正是有了这一强大精神力量的凝聚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才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奋勇前进;也正是有了这一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旺盛生命力。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凝聚起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强大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综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离不开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振兴强盛,都需要以文化繁荣发展为支撑。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就在于我们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不仅为自身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提振起全党全国人民的信心和斗志,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就不可能有真正幸福的人生和美好的生活。可以说,衡量美好生活,文化是一个重要尺度,是一个显著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从温饱到总体小康,不久将实现全面小康。随着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越来越突出,更加期待好看的电影、电视剧、图书、戏曲,更加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更加盼望社会风气和文明风尚的提升。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更充分,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更充实。
  
  (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科技力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当今时代,国家核心竞争力中的文化因素越来越突出,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可以说,提高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使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提供有力的硬支撑。
  
  二、坚持正确前进方向,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发展路径,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持,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去,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实现文化新跨越、创造文化新辉煌。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党和人民事业的理论基础,是指引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根本指针。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决不能有丝毫偏离和含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文化建设。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使之转化为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转化为新的思维理念和思路举措,转化为做好工作的科学方法,推动文化建设更好适应时代、跟上时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决不能把它当作口号,而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具体地贯穿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中,贯穿到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发展中,贯穿到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借鉴吸收中,更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化建设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自觉服从服务于大局。一旦脱离人民,文化建设就会丧失根基,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旦偏离大局,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损害。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不断强化大局观、全局观,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统一于文化建设实践之中。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要更加自觉地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坚持一切在大局下思考、一切在大局下行动,找准工作结合点和着力点,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更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所在。只有形成导向正确、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才能成就文化理想、实现文化价值;只有营造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才能焕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要提倡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知识创新,提倡不同观点、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鼓励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文化创新精神竞相迸发、持续涌流。当然,我们讲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不是无原则的尊重、无底线的包容,决不能让错误的东西、腐朽的东西、落后的东西滋生蔓延。要注意研究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辨析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生态。知识分子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加强团结、加强引导,最大限度发挥他们文化创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把他们凝聚在党的周围。
  
  (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更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凡是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文化,既渗透着历史基因又浸润着时代精神,既延续着本土文化的血脉又吸纳着外来文明的精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守”和“变”、“中”和“外”的关系,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客观科学礼敬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要坚持开放包容,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胸怀,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保持高度政治自觉,认真抓好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实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必须从新的思想和政治高度出发,紧紧抓住重点任务,全力以赴抓好落实,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着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显示出强大生命力,指导和引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伟大胜利,就在于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到老祖宗没有丢、又写出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一次新的飞跃。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没有止境,理论武装也没有止境。加强理论武装,首要的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深入宣传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深入宣传这一思想的重大贡献和历史地位,深入宣传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引导人们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提高认识,确立高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要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学习,以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为载体,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要加强理论研究阐释,发挥好理论工作“四大平台”作用,不断推出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帮助人们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更好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强基固本的战略工程来抓,持续用力、步步深入,大大增强了人们价值观自信,凝聚了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同时要看到,立物易、立心难,必须保持定力、耐心和韧劲,不断把核心价值观建设推向纵深。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使之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精神文明创建各方面,渗透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环节。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善于运用法律弘扬核心价值观,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充分体现到法治实践中,用法治的力量引领正确价值判断、树立正义道德天平。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践行的生动局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着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国家、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民的面貌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全社会思想道德主流始终是健康向上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风政风的明显好转,社会风气呈现许多可喜变化。但值得重视的是,思想道德领域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信仰缺失、道德缺失、诚信缺失等仍然比较突出。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教育引导和规范治理力度,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一要抓好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根本。全体人民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二要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三要抓好风气养成这个关键。衡量社会文明程度高低,很重要的是看文明风尚、精神风貌、人文氛围。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着力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进入新时代,文艺更应感国运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在为新时代鼓与呼中展现新面貌新气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讲话精神的正确指引下,文艺工作打开新局,文艺事业欣欣向荣,文艺气象焕然一新,我国文艺站在了时代的高起点上。我们要坚定信心、乘势而上,不负时代召唤、无愧人民期待,推出更多的文艺精品,筑就新的文艺高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要引导文艺工作者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文艺创作的最高准则,自觉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需要强调的是,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必须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自觉在追求真善美中成就艺术理想、实现艺术价值。
  
  (五)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着力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坚定不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压茬拓展向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推出300多项改革举措,重点难点改革实现突破,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要认真总结这几年积累的新鲜经验,围绕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正确处理改革一般性要求和特殊性要求,深化改革思路和举措,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增强文化引导力、创造力、竞争力。要着眼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重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推动文化小康顺利实现并不断巩固。要着眼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重点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要着眼扩大中华文化影响,重点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人民日报 》( 2017年11月13日   06 版)
 
 
 
附件:高层领导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分享到:

版权所有©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1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