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学术  〉 观点荟萃

解放日报:长三角相比硅谷有何优势?硅谷联合投资主席这么说

发布时间:2018-06-27 发布来源:上观新闻 解放日报

  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主办的“浦江创新论坛——2018科技创新智库国际研讨会”今天开幕,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同济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硅谷联合投资等机构的中外智库专家集聚一堂,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群与未来机遇”这一主题发表观点。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指出,长三角的地均GDP、人均GDP、人均专利数落后于国内外一些发达城市群,意味着长三角可把提升经济的创新品质作为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不求所在,但求所用”
  
  在吴志强看来,在城市规划发展领域,“全球城市”这一目标正在逐渐过渡到“全球城市群落”。例如,日本政府将东京周边的城市连绵区都纳入“大东京”范畴,进行统一规划、协同发展。在我国,长三角是人口最多、产值最大的城市群落。吴志强团队采集的数据显示,长三角也是全球人口最多、产值最大的城市群落,而不是“世界排名第六”。
  
  尽管已是世界第一,但数据还显示,长三角的人均经济和创新浓度指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地均GDP上,这一区域低于珠三角和京津冀,也低于大伦敦地区。在人均GDP上,长三角落后于珠三角和美国西海岸,与京津冀、美国五大湖地区差不多。在人均专利数上,长三角与京津冀、珠三角差不多,与美国西海岸差距较大,但近年来差距在不断缩小。根据这些指标比较,吴志强认为,长三角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不再是横向扩张,而是品质提升,要把加强产业发展的创新浓度和智力密度放在首要位置。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骆大进表示,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除了加强产业协同外,还要通过制度一体化和资源共享,促进其他各种创新要素在这一区域的流动。“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要大力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提高创新显示度,打造区域创新体系“势能”;要改革创新动力机制,增强区域创新体系“动能”;要增强创新网络链接度,提高区域创新体系“效能”。
  
  骆大进说,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主要是打破各种要素之间流通的门槛、壁垒,实现便利性。未来的竞争不仅是机构、人才、项目的竞争,更重要是体系的竞争。政策不在于直接打造成功,更重要是提升成功的可能性。创新文化建设需要着力打造更好的创新创业公共载体和交流空间,提供各种要素碰撞的机会。长三角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要把跨区域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长三角相比硅谷有何优势
  
  得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情况后,硅谷联合投资主席、首席执行官拉塞尔·汉考克表示,硅谷的形成和发展没有任何政府规划,这方面与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模式不同。作为全球最知名的创新创业热土,硅谷的成功因素值得长三角借鉴:一是注重创新创业的氛围,“人们看重好的创新点子,并想通过它来赚钱”;二是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氛围,因为创新创业的失败率很高;三是发达的风险投资市场;四是劳动力市场上拥有大量高技术人才;五是有一大批专业化创业服务机构。
  
  目前,硅谷面临着三个困境:房价高、交通拥堵、公共设施不足。为此,当地政府已投入数百万美元建造经适房,还在两周前将湾区过桥费提高了一倍。“但我觉得这些举措远远不够。”汉考克无奈地说。
  
  在他看来,长三角与硅谷相比有三大优势:一是人口更多,高学历、高技能的劳动力人口也更多。二是政府力量强大,能通过规划引导地区发展。三是公共基础设施齐备,为居民提供了便利的生活环境。“中国政府提出推动城市群的协同创新,这本身就是一个成就。在美国,各个城市争夺资源,缺乏协同创新的理念。”
  
  本文来源于6月22日《上观新闻》,6月26日《解放日报》。 作者:俞陶然

分享到:

版权所有©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1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