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学术  〉 业界声音

胡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三架马车”向“三大发动机”转变

发布时间:2016-07-12 发布来源:三思派

   在三思派上线百期之际,我们以“思”会友,组织召开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科技创新”专题座谈会。与会专家(也是我们的作者和读者)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背景、政策内涵、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三思派将一一呈现给各位。今天三思派为您带来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胡伟教授的发言摘编。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西方供给学派视角的分析
  
  当前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西方的供给派经济学,但分析中国的问题必须有世界眼光,我们需要从西方的供给派经济学理论来透视一下我国的供给侧改革。
  
  (一)供给、需求两大学派的理论要义与政策取向
  
  西方经济学两大学派,一是侧重供给侧,一是侧重需求侧,“凯恩斯主义”侧重于需求侧。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凯恩斯主义”核心做法是扩大政府支出,甚至可以出现财政赤字。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遇到了瓶颈,随着严重财政赤字的出现,“凯恩斯主义”的做法仍然无法刺激经济增长,因而出现了“滞胀”现象,即严重的通货膨胀,且经济停滞。“凯恩斯主义”遇到瓶颈时,西方一些学者和政治家转向了“萨伊定律”。“凯恩斯主义”认为需求一定会创造供给,但“萨伊定律”认为供给是需求的唯一源泉。
  
  供给侧理论主要内涵包括:一是反对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干预,而供给学派则反对政府干预,这一定程度上是“新自由主义”的体现。二是减少福利,提高效率。三是增加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供给。
  
  (二)我国供给侧改革与西方的相似性
  
  首先,出台背景相似,但是并非完全相同。“凯恩斯主义”一度很成功,但其盛行数十年导致后来西方经济滞涨,如不从供给侧发力,则无法恢复经济增长。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我国采用的就是类似“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即扩大政府投资(投入四万亿人民币),促使市场上获得更多货币投入。从现在表现出的结果来看,效果不是非常理想,而且这种政策难以为继,因此中央政府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这方面来看,背景是相似的。
  
  其次,都强调“减少政府干预”,两者一致。当前,我国也非常强调简政放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经济学不同的学派或是强调需求,或是强调供给,当然需求和供给也可以同时兼顾,但是本质上并非完全不同,都有相通之处。
  
  (三)中国供给侧改革与西方的不同点
  
  首先,“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主张削减福利,但按照国际标准我国目前“福利”较少,不是要削减福利,而是要大幅度增加的问题。
  
  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出台,并非完全简单照搬西方的任何一个理论, 这是由中国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所决定的。
  
  二、结构优化、要素升级、制度变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
  
  理解中央的整体战略布局,需要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来分析。“经济新常态”就是要打破原来的靠政府高投入、高投资来刺激增长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过去的经济“三架马车”向“三大发动机”转变,即结构优化、要素升级、制度变革,这三个新的“发动机”实质上都是在强调供给侧改革问题。“经济新常态”是一个结果,要达成这个结果需要实施路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现“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手段。
  
  三、科技创新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狭义与广义的解读
  
  科技创新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理解和分析。广义的分析是指科技创新如何适应和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部分,需要思考这一部分如何配合、支撑全国性的供给侧结构性整体改革大问题。狭义的分析是指科技部门自身怎么来推进内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
  
  (一)科技创新如何适应和支撑全国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科技创新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需要结构优化、要素升级和制度变革这“三大发动机”。换而言之,就是科技创新怎么与结构优化、要素升级和制度变革相结合的问题。
  
  第一、结构优化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核心的内容。结构优化必然高度依赖科技创新,如果没有科技创新则经济结构就无法优化。一是不再简单追求高速度,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发展的品质,做到速度与效益兼顾。当然速度也不能太低,正如供给侧改革并非排斥需求侧制度,而是要做到两者结合,只不过现在更加侧重于供给侧。更多向质量和效益倾斜。二是去无效产能。将过剩的、无效的、低质量的产能去掉、去库存,增加有效的供给,特别是高效益、高质量的供给。三是进一步发展服务型产业,包括新型高端的服务业,包括互联网+服务型产业等。
  
  第二、要素升级,传统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四大要素,而当今时代技术是非常关键的生产要素,因此要素升级离不开科技创新。目前的核心问题是科技创新如何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效的技术供给。同时,技术供给还影响着劳动力的素质和企业家的创新能力。
  
  第三、制度变革,关键是科技成果如何转化为生产力?这就涉及到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问题。如习总书记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但社会生产力如何与科技生产力更好的结合?这就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创新驱动发展就是通过科技创新来驱动发展,改变原有的增长模式。这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涉及到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等一系列问题。当前环境下,制度变革说到底还是体制机制问题,还是如何简政放权的问题。例如,现在的高等学校管得越多,问题越多,管得越死越不利于创新。总而言之,是如何真正简政放权的问题。
  
  (二)科技部门内部如何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就科技部门自身的改革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提供更多制度供给、政策及服务供给。
  
  一是制度供给问题。制度供给和制度变革相关,具体而言,包括财政投入制度,即如何增加投入的有效性问题、科技成果转化和激励制度问题、人才制度问题等等。有调查发现,目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与其他科研人员相比贡献并不成比例,包括其他一些有各种人才计划头衔的专家也远不如没有这些头衔的人才实际贡献大,形形色色的人才计划究竟是有利于科技创新还是不利于科技创新值得研究,实质上这些都是制度供给方面的问题。
  
  二是政策供给问题。制度需要相对稳定,但政策是可以有更多变化的。长期以来,我国的状态是政策和制度没有明确的区分,如各种人才计划究竟是制度安排还是政策安排,这些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现在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有效制度供给不足,政策供给也不足。
  
  三是服务供给问题。即如何提供更多的、更好的科技公共产品,服务更多的创新创业主体问题。这方面我们与国际发达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本文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战略规划研究室巫英博士根据会议内容整理,经胡院长审定发布。

分享到:

版权所有©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1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