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学术  〉 业界声音

戴晓波:从“三资”、“三性”角度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科技创新

发布时间:2016-07-12 发布来源:三思派

   在三思派上线百期之际,我们以“思”会友,组织召开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科技创新”专题座谈会。与会专家(也是我们的作者和读者)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背景、政策内涵、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三思派将一一呈现给各位。今天三思派为您带来上海社科院戴晓波研究员的发言摘编。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了发展思路的转变
  
  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划分开来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供给侧、结构性和改革。
  
  第一个关键词是供给侧,是基于存量时代发展的。从全国来看,上海率先进入存量化阶段,包括人口、土地规模和建设用地。2030年之后的城市规划用地要实现零增长,单从这个角度而言,供给侧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基于存量发展的阶段,我们在思考供给侧问题的时候,不能带着过去土地增量、劳动力增量、资本增量和能源增量的思维来看待发展,供给侧里必须摈弃通过资源的累加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第二个关键词是结构性,是基于产业水平分工发展的。结构性引导我们思考能供给什么?当下,无论是电子产品、汽车都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过剩,但从层次上而言又都存在短缺,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对推动产业发展的方式进行重新思考,即未来的结构性问题不是垂直型产业结构问题而是水平型产业结构问题。
  
  第三个关键词是改革,是基于GNP实现发展的。我们原来的体制孕育了一套适应GDP发展的机制,因此造就了强势的政府。有一个比喻说政府就像是一棵树,树下的根基是扎在土壤里的,所以树怎么长都会受到根基的约束,而企业就像是动物,哪里好就往哪里跑,现在我们的GDP已经饱和了,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GNP了,上海的企业,中国的企业能不能到别的地方去?起码美国的企业到中国来就发了大财。但是企业出去后都不愿回来,资金也一并流出了,因此,政府往往会对企业加以限制,不让它出去,但这又违背了企业自身发展的意愿,从而激发双方之间的矛盾,所以今后的制度改革重点应该是如何从适应GDP发展的机制转向适应GNP发展的机制,适应GDP发展的机制就是政府强势,而适应GNP发展的机制就是企业强势,并且是根植性企业的强势。据我所知,上海在这一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许多企业家、留学生都愿意留在上海,上海优越的生活环境、独特的文化底蕴还是具有一定的魅力,所以,不同的企业如何去支持?如何去改革?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二、从“三资”、“三性”角度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科技创新
  
  要讨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科技创新的关系,就必须先谈一下“三资”的关系,即资源、资产和资本间的关系。众所周知,土地的属性是天然的,一旦成为资产、资本以后便可以开始运作了。一是上海的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土地供应已临近极限。从资源的角度来看,上海三千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已经用完了。二是从资产效益的角度来看,这些土地资源仍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比如占上海城市建设用地10%的批租土地资产效率特别高,但是占上海城市建设用地15%的宅基地资产效率就很低,这些资产效率较低的土地具备着潜在的成长空间。三是从资本角度看,真正控制资产的是资本,资本的力量要远胜于资产的力量,如果资本落在了企业家手里,在市场手里,就会非常灵活,资产效率提高的关键就看资产中的资本握在谁的手里。所以当三资问题融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就提示我们要将更多的资源,不仅是土地资源,还包括科技资源、创新资源和一些优质资源投入企业中,企业能将这些资源汇聚成的资本效应放大,从而更大程度的促进创新、促进资本升值和扩张。
  
  谈完了“三资”,我们更深入地谈一下科技资源的“三性”,即复制性、颠覆性和前瞻性。最近我们看到途牛网和万达电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提出了“互联网+X+房地产”的观点,互联网最后落到了房地产,按照不同的消费人群打造不同的旅游管理层级,两家企业的前瞻性非常远,由此可见,科技创新要能把好的技术、管理复制过来,放到能实施颠覆性创新的企业,同时也要具备前瞻性的市场布局。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适应时代发展而形成的不同需求
  
  不同时代的人思维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密切相关,70后是从实体经济走向互联网经济,80后成长在实体经济和互联网经济相结合的年代,90后恰恰相反,是由互联网经济回到实体经济,从网上走回到了线下。时代的发展非常快,我们逐步从实体经济走向了互联网,今后的一代人可能从互联网重新走向世界,但这已不是我们原来的世界,而是通过“两者互联”后重塑的世界,所以类似3D打印、汽车行业等的发展思路有两种,第一种是个性化策略,3D打印、汽车行业也要实现类似“互联网+”的业态发展模式,让什么都可以“+3D”、“+汽车”,这是第一个方向——个性化方向。第二个是共性化方向,就比如大家都想坐豪车,“专车”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机会,打个专车享受一下就满足了大家想坐豪车的愿望,所以,滴滴打车、专车服务等比较符合70、80年代人的想法,这代人想坐豪车,大部分人又消费不起,而通过这些打车软件享受几次还是可以接受的。相对而言,90后就更注重个性化元素,所以这两个方向在产业发展中都应该兼顾,既要有共性化的东西,又要能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科技创新需要顺应代际变化而形成的需求转变,这些都做到了,就体现出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成效了。
  
  四、知识管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人才管理”逐渐向“知识管理”过渡。科技创新时代往往是人类最自私的时代,这个“自私”可以表现在拥有住房、汽车、财富,但这些只是表象和浮云,战争、绑架都能逼你将这些物质交出来,唯一交不出来的是思想,所以思想是最“自私”的东西,是枪杆子、刀把子逼不出来的东西,如何尊重这个人们最自私的东西?制度设计如何发挥个性潜能?在过去资源增量时代,我们强调组织、结构、规模,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强调人才的团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管理系就专注于人力资源管理,而现在你会发现诸如华为这样的企业已经完全利用知识管理来实施运作,因此在华为的公司里你看不到谁是人才,谁是团队,因为它已经实施了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基于个人能力发挥加上一个组织对知识整合的能力。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将推动从人才管理向知识管理的核心制度转变。
  
  本文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战略规划研究室张宓之博士根据会议内容整理,经戴晓波研究员审定发布。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分享到:

版权所有©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1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