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学术  〉 业界声音

2017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暨全体大会嘉宾观点摘录

发布时间:2017-11-10 发布来源: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2017年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暨全体大会今天上午在东郊宾馆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出席开幕式,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作主旨演讲,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在开幕式上致辞,本届论坛主宾国代表、丹麦高等教育和科学部部长Søren Pind致辞并作主旨演讲,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阴和俊和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邓向阳也在开幕式上致辞,上海市领导尹弘、周波、翁祖亮、诸葛宇杰出席。开幕式由浦江创新论坛主席、中科院院士徐冠华主持,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波主持大会演讲。嘉士伯监事会及嘉士伯基金会主席、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Flemming Besenbacher,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原主任、芝加哥大学詹姆斯·弗兰克研究院物理学教授Peter Littlewood分别作大会演讲。《三思派》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会议内容(按演讲先后排序)。

 

开幕式致辞

 

 

应勇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

    创新引领发展,科技赢得未来。我们正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力争在2020年形成基本框架、在2030年形成核心功能。我们将以国际视野、全球标准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世界级大科学设施群,集聚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创新团队,在张江建设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我们将加快布局一批共性技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我们将加快构建接轨国际、富有活力、更具效率的科技体制机制,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制度,构筑制度更全、服务更优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力量充分涌流。浦江创新论坛历经十年发展,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层次、国际化科技创新交流平台之一,各位嘉宾深入交流探讨,分享真知灼见,将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更多智慧、增添更大力量。

 

阴和俊 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

1、北京市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创新发展战略的核心任务。

2、北京市构建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布局和实施机制,可以形象地称作“三张图”:第一张图是“顶层设计图”,也就是国务院2016年9月印发的《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第二张图是“组织架构图”,也就是北京市政府和10个中央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第三张图是“施工任务图”,也就是《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任务实施方案》、28个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监测评价指标,以及每年要实施的工作任务和重点项目。今年,北京市确定了215个工作任务和重点项目,目前正有序有力推进。

3、今年上半年,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呈现加油发力、全面提速的新态势。

4、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呈现出五个明显的变化:一是北京市和中央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主动谋划、协同推进的力度明显加大;二是具有战略性、标志性、引领性的国家创新平台明显增多;三是在京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深度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四是海外高层次人才投身科创中心建设的意愿和热情明显提升;五是新闻媒体和全社会对科创中心的关注度明显提高。

5、下一步北京市将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扎实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各项重点任务:一是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为国家实验室落地建设提供服务保障;二是加快“三城一区”建设,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前沿阵地;三是深化全面创新改革,积极发挥中关村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四是聚集顶尖科技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打造创新人才的首选地;五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化;六是构建创新系统共同体,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支撑。

 

 

邓向阳 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1、我们始终铭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大力实施创新型省份建设,切实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局工作的核心位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抓手,努力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

2、在招才引智方面,制定出台了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才工作等政策;在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方面,着力打造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股权投资基金体系,发起设立了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600余支,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把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给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收益70%以上奖励给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

3、目前安徽拥有同步辐射加速器、全超导拓客马克、稳态强磁场等三个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科技大学等109所高校,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4800余个科研机构,23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居中部第一。

4、在量子科学、热核聚变、铁基超导、智能语言、高端装备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驱动安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5、今年年初,国家在安徽布局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标志着安徽成为国家创新大格局当中的核心一环,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合作的重要力量,我们将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努力建设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区。

 

主旨演讲

 

万钢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科技部部长

 

演讲题目:面向科技强国的基础研究

 

2016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提出了我国科技创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加强基础研究、增强源头供给能力,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基础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迫切需要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和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需要将基础研究与产业和技术的需求紧密联系,形成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基础研究取得巨大进步,已成为全球高质量论文第二大贡献国,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形成了从项目、基地、人才到政策的一体化部署。开展面向科技强国的基础研究,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实现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打造先发优势,塑造引领型发展新格局,是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创新的重大任务。面向未来,我们要优化基础研究布局,建立完善多元化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建设高水平基础研究基地,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完善基础研究发展机制,创新基础研究组织方式,建立符合基础研究特点的评价机制;提高基础研究的国际化水平,积极参与并力争发起和组织若干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恪守学术道德,坚守社会责任,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要切实加强基础研究,推动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Søren Pind 丹麦高等教育和科学部部长

演讲题目:追求卓越和幸福

1、丹麦非常重视科学,也很重视创新,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是3.1%,这在OECD国家当中比重是很高的。

2、基础研究对于我们发展应用研究和创新是至关重要的,2017年在欧洲创新积分榜上,丹麦位列第二,我们主要的优势是非常好的创新环境和非常有吸引力的研究体系。

3、丹麦医药谷的成功基于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共同投资,大学和企业部门、私营部门有很好的合作,比如说诺和诺德这些医药方面的公司和我们有很紧密地联系,政府方面也建立起了非常好的框架和合作条件。

4、在过去十年丹麦不断地在关注教育更多的年轻人,为他们提供更高等级的教育,现在丹麦60%以上的年轻人都完成了高等教育,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有本科学位和研究生学位,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不是说你培养或者教育多少人,而是你如何去教育这些年轻人。

5、我们的合作已经收到了积极的效果,在一些全球知名的杂志及出版物上,比如《科学》、《自然》的出版量增加明显,我希望未来中国和丹麦的科学家会有更多这方面的合作范例,中丹教育研究中心毋庸置疑会成为实现这一潜力的最重要的中心之一。

大会演讲

 

Flemming Besenbacher 嘉士伯监事会及嘉士伯基金会主席、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演讲题目:全球挑战:从理论到实践

1、如何应对全球挑战呢?答案就是合作。

2、除了带来颠覆之外,这些变化也意味着机会,我看到更多的是机会,通过更好地利用这些技术,我们能更好地应对挑战。

3、21世纪的能源战略,首先应该提高能源效率,在这个方面有很多的技术进展,科学方面的进展,比如说材料科学、纳米技术,这些是特别重要的。

4、一个理想的创新中心需要科学的社会责任。

5、只有研究机构、企业和投资者三方面都到位,我们才能建立成功的创新中心。

 

邱 勇 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演讲题目:创新时代的大学使命

 

1、为什么说21世纪是创新时代?创新无处不在,创新的区域集群效应越来越明显,创新的应用越来越快,创新呈现出全球化的态势。

2、大学的使命是什么?作为大学校长,我坚定地认为,在这样一个时代,在于你自身的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能否推动社会的创新发展。

3、大学是世界各地科创中心的关键引擎;大学和企业不是简单的合作关系,双方的合作要达到融合的程度,会带来很多创新机遇。

4、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或者说占据全球创新高地的创新型国家,有三大要素是必备的:第一,拥有国际品牌的行业领军企业和充满创新活力的中小型企业;第二,要拥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第三,要有良好的创新生态。

5、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两个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优良的学风和潜心育人的大师。

 

Peter Littlewood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原主任、芝加哥大学詹姆斯·弗兰克研究院物理学教授

演讲题目:可再生能源的创新:公私合作的作用

1、国家实验室的制度是1940年创立的,之后实现了快速增长。国家实验室正好落于行业和大学之间,扮演了独特的作用,应对一些挑战,比如开展基础研究,我们需要很多大型设施,像加速器等等很多计算机资源才能解决问题,需要国家实验室挺身而出。

2、如果我们不做发现性研究,我们根本不会有能力来做一些应用型研究;但是一旦从基础研究往上突破,我们就需要有更多种形式的合作,必须要有发明。

3、Voita能源技术是阿贡国家实验室非常成功的项目,它和一些主要的投资人合作,包括美国最大的电力公司之一以及一些来自于电池行业的公司,会有更大的投资,回报周期更长,把这些非常有潜力的工程技术在大学、实验室能够很好地发展起来,通过这个机构可以把目前缺失的环节弥补起来,把资金和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

4、现在有很多证据证明国家实验室体系能够把大趋势和行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正式产业化之前通过规模效应支持行业过渡,使得过渡期更加平稳。

5、在重大技术转换时期,比如说像清洁能源,国家实验室的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在行业现有技术的既得利益者可能对新技术不是很有兴趣,他可能自己主观能动性不是很强,所以很多投资人也不会重视这方面的投资机会,需要国家实验室的介入。

  本文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创新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祝侣博士整理,部分内容根据解放日报、中国科技网整理。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分享到:

版权所有©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1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