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学术  〉 业界声音

创新文化塑造与科技传媒,2017浦江创新论坛文化论坛嘉宾观点摘录

发布时间:2017-11-10 发布来源: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2017浦江创新论坛文化论坛——创新文化塑造与科技传媒今天下午在上海东郊宾馆举行。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房汉廷发表致辞,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干频出席论坛。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房汉廷、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崔士鑫发表主旨演讲。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教授、大学生科技报社长冷文生、中国科技网总编刘峰、科普时报社总编尹传红、36氪集团高级副总裁奚伟分别发表主题演讲。《三思派》在此与各位分享会议内容(按演讲先后排序)。

演讲题目:推进媒体宣传创新 塑造科技创新文化

房汉廷

科技日报社副社长

演讲题目:未来已来:媒体融合及其传播形态的变化

未来到底来没来?一个基本判断就是,信息革命的三浪合流(信息处理:AI;信息传输:5G;信息采集:物联网)已经成为现实,就在我们身边。未来已来。

第一个浪潮,1971年英特尔芯片厂建立,产生信息处理的革命。第二个浪潮,20世纪产生互联网,这个信息传输革命推动了全球第二次经济增速狂奔。第三个浪潮,信息采集革命,从1999年提出物联网概念,到2017年17年时间,人工智能、5G和物联网,终于从信息处理、信息传输和信息采集三个维度合到了一起,未来已来。

中国媒体的现实是什么?一是纸媒末日:读者失联、内容失魂、编辑失望、技术失败。二是PC夕阳:门户网站已成鸡肋。三是移动崛起:移动读者、移动作者、移动内容、移动技术。

媒体融合向哪个趋势融合?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叫做智能媒体,一个维度叫做智库媒体。智能媒体是基于三大新技术:物联网自动信息采集的实现,5G无时滞式传输能力的保障,AI自学习与价值判断能力的养成。智能媒体体现的突出字就是“快”。从智库媒体来说,人类还有另一种需求,不能停留在浅层次阅读,不能停留在简单化考虑,所以需要智能媒体,要有深度、要有专业、要有综合。这个方面也是媒体未来走向的重要方面,就是智库媒体要给出更加深度的全新化、专业化的解答,对未来成长要提供一种滋养。

未来的传播形态有四个为王:技术为王、专业为王、平台为王、资源为王。过去做纸媒强调内容为王,而做新媒体强调技术为王,技术为王提供的是快和准。第二就是专业为王,专业为王提供的是专和深,未来的记者一定是专业记者,而不是简单的新闻记者。第三就是平台为王,平台是开放,让所有能够创造智库素材的媒体都到平台上来,凸显的是快和全。第四是资源为王,信息革命时代,数据就是资源、就是财富,如何从现有数据中再提炼出更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资源的作用。

崔士鑫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

创新有物质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与此相应的,根据文化层次的分离,包括创新的物质文化、创新的制度文化和创新的观念文化,前两者就是外化的行动成果和制度,后者是内化的思维和价值观。

新闻宣传是在人的头脑当中搞建设,观念创新的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对于物质创新和制度创新有巨大的引领作用。观念并没有改变事物本身,改变的是我们的认识,改变的是人,进而人可以去改变世界。

目前,中国创新文化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但距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水平的水准还有差距。创新文化不足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畸形的官本位观念;二是病态的成功观;三是急躁的功利观;四是保守的中庸观。现在不少对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还停留在转述国家政策的层面。创新文化的不足,归根到底是背后的观念问题。当前中国科技发展要面对的,恐怕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文化问题。

媒体社会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一个是传递信息,二是协调社会关系,三是传承文化,四调节身心,就是舆论。在塑造创新文化过程中,媒体可以有以下作为:在传递信息方面,传递物质创新成就,让人们感受到创新带来的享受和获得感,使创新者成为最受尊敬的人。在协调社会关系方面,促进制度创新,揭示影响创新的制度弊端,探讨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变革,对制度创新起到推动作用。在文化传承方面,传播传递创新文化,激励开拓精神,形成有利于创新价值的导向。在调节身心方面,让更多人了解,每天的娱乐节目是科技创新的成果,让更多人关注和了解科技创新的价值。

媒体要在宣传报道的内容、方式、渠道、平台四个方面,通过创新更好地做好科技创新宣传,更好地塑造良好创新文化。第一,在内容创新方面,要体现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第二,在宣传方式创新方面,更好地利用好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新手段,尤其是许多科技创新都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高、理解起来很有技术难度的内容,需要借助一定的传播手段,使之科普化、通俗化。第三,在渠道创新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各种渠道,让科技创新吸引眼球,让科技文化深入人心。第四,在平台创新方面,形成创新主体和科技传媒,以及各类媒体在科技创新方面宣传的聚合的平台,形成一种很好的宣传载体。

奚伟

36氪集团高级副总裁

演讲题目:科技创新驱动新商业媒体发展

36氪媒体是2011年开始创立的,创立至今经过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从科技博客演化成科技创投媒体,第二个阶段从去年开始,由科技创投媒体演化成了现在的科技和新商业媒体的阶段。36氪主要打造四大块业务,一是媒体业务,二是联合办公,三是创投,四是基金。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有三难:第一个是初创项目、初创公司曝光难。第二个是办公难。过去初创公司创业项目都是在民居里面,很难有创新创业交流的氛围,也难以获得专业性质的创业辅导。第三个是融资难。往往专注于做产品和技术,找不到VC在哪里,投资人在哪里。

36氪集团去年开始进行第二次转型,从科技创投媒体转型为科技新商业媒体。现在中国商业出现了大转变,过去科技创新是一些极客VC观念,但是随着资本融合,随着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从衣食住行各个维度改变当前商业。科技媒体通过科技创新使边际成本下降,36氪在打造科技和新商业媒体概念。

科技创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一是科技创新造就了一批原创性的新兴产业,创业公司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地积累着新技术,培育出新技术路线,产生新行业,比如移动支付,比如无人机技术。二是科技创新会推动传统产业颠覆性变革,传统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产生产业升级。三是科技创新打造了区域经济新生态,现在各种类型科技小镇都是在技术发展下,通过资本融合产生独角兽公司,产生新经济区域名片。

江晓原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

演讲题目:科技创新报道的主观意愿与客观效果:以火星移民为例

几年前,“火星移民计划”引起公众广泛关注,该计划由一家私人公司提出,2023年将4名志愿者送往火星,在全球海选志愿者宇航员。计划提出后,全球约20万人报名,其中,中国有月1万人。起初,媒体一篇称扬之声。逐渐质疑声音开始出现:该计划来自一家荷兰私人公司,公司总部在一个出租屋中,全球海选的宇航员报名者需要提交报名费,且报名费不退,媒体和公众开始质疑是不是有敛钱嫌疑?

在“火星移民计划”事件的媒体表现中,可看出科技传媒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媒体普遍不用科学常识进行判断,火星极为稀薄的大气情况根本无法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二是不去采访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当时就有不少专家对此计划的真实性提出明确异议。三是在宣传报道的第一阶段完全听不到学者的声音。四是媒体仅仅去翻译荷兰公司官网材料,并一次作为权威内容。五是采访对象仅限于国内的志愿报名者。

科技媒体为何会误导公众?一是朴素感情,认为这是基于热爱科学。二是单一思路,主题先行。三是盲目崇拜“西方的科学”,先入为主地认为西方国家提出来的这个计划就是先进的科学发现。四是唯恐在该事件报道上落后于其它媒体,所以一定要赶在第一时间先发制人。五是在这个事件中,中国科技媒体实质上是免费帮助这个私人公司做了商业宣传。

现在不少媒体迷信英文写成的文章,在他们的认知中,“科学”“西方”与“现代化”是绑定在一起的,价值体系是跪倒在西方话语中的。如果说要塑造创新文化,我们就一定要从跪拜中解放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开展具有原创性的创新活动。长期以来,创新制度、各类规则都是由西方国家设定,我们要开展自己的创新,就要提出修改这些已固化的内容,那么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则显得非常重要。

冷文生

大学生科技报社社长

演讲题目:力透纸背——创新文化塑造中的媒体责任与探索

清华70%-80%的状元都去了经管学院。施一公说,最优秀的精英都去搞金融,一定是出了问题。清华经管院长钱颖一说,人工智能使中国教育优势荡然无存。那么,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人类所有的记忆都可以被机器替代,而目前创新人才的培养仍局限于对知识本身的传授、学习、考核,面对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还有什么是人类所独有的优势,能够不被机器所替代的?

创新文化和科技传媒的问题出在哪里?根本上是缺乏科学精神。根据一项统计,美国大学里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比例为38%,OECD国家为24.5%,而中国仅为16.8%。创新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总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创新创业的勇气魄力;融会贯通的创新生态。

塑造创新文化,推动科技传媒发展,有三件事情可以做:一是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开展一系列创新实践。二是营造激励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三是打通校企之间互动的通道。

洛阳纸贵时代一去不复返,科技传媒要做的事情不再仅仅是写写文章写写字,一定是要力透纸背,要从写字进入到做事的阶段。仅仅在线上是不够的,纸媒在纸媒的时代能找到读者,但现在找不到读者了,而网媒在线上找不到读者,就必须通过线下大规模活动和商业行为来找到用户,给他们提供价值有用的信息,这才是新一代媒体要做的事,更是新一代科技媒体要做的事。

AI时代真正有价值的是人的想象力,是组织知识的能力,是有勇气、有好奇心和求真的愿望。

刘峰

中国科技网总编辑

演讲题目:智能媒体与智库媒体——科技传媒转型战略

创新文化内涵丰富,它是一种大胆想、大胆做的精神状态。塑造创新文化需要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一是制度因素,二是人的价值判断。我们现在经常讲对创新创业,要宽容失败,我认为不仅仅是宽容,而是“尊重”,因为失败者为社会创造了经验,可以供公众参考,这就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社会制度要为创新织就一张安全保障网,为真正的创新者消除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媒体在战略转型过程中,要对几个方面优势进行重铸,尤其一些原来以纸媒为平台的传统媒体。第一,大数据智能资讯聚合。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来聚合新资讯,通过新技术手段,重铸中国科技资讯库海量、快速和专业的优势。第二,重铸智能分类和精准推送的优势,重铸PC端和移动端的智能发布优势,就是要精准,根据用户要求量身定制信息服务。第三,聚焦科技创新服务。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服务平台与网络,打造深度报道与专业服务优势。

尹传红

科普时报社总编辑

演讲题目:科普工作已进入全媒体时代

科普工作的责任是传扬理性、发扬理趣。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乏味的叙述。创新不仅仅看各项硬指标,还要看软指标,也就是塑造创新文化。良好的创新文化和科普工作是密不可分的,科普工作做得好,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文化的塑造。

科普时报昨日创刊,与此同时,一个全面的科普平台也正式上线,所以说这两者互有关联,不是简单的向传统媒体的回归,而是科技日报社整合现有资源,打造科普全媒体平台的重要举措。

未来,科普内容要以科学教育、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为核心内容。从今年9月开始全国的中小学都开设了科学课,但是课本还没有很合适的,师资力量也很薄弱,而科普教育也是未来科普时报和中国科普网要特别关注的空白点,或者薄弱环节。

让公众理解科学进步之于生活的美好,认识到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懂得我们不仅要强调科学技术发展重要性,更应该培养公众崇尚科学,这样科技进步才真正有意义,而科普的意义也在于此。

本位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创新政策研究室刘海建整理。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分享到:

版权所有©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1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