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学术  〉 业界声音

2020科技创新丨年末回顾,27位专家的27个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0-12-31 发布来源: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图片

2020年,我国科技事业度过了不平静且不平凡的一年,克服重重难关,也取得辉煌成就。2020年即将过去,三思派特别邀请27位科技创新领域专家学者,以关键词加评述的形式,共同回顾2020年的风云变幻。

图片

(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



图片
信任

王鸿飞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西湖大学理学院教授


社会对于科学和科学家的信任态度在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应对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事实上,地球上绝大多数的人历来对科学与巫术或者宗教信仰本就并无任何高看之处。这即使在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和欧洲各国也不例外,公众和政治人物对于科学的不信任和忽视已经导致了巨大的人道和社会灾难。期望人们普遍通过学习和理解从而信任科学似乎是件无望的事。灾难之后,人们或许才会重新审视和重拾对科学和科学家的基本信任。



图片
逆袭

尤建新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总顾问


全年的疫情防控,在党中央领导下演绎了一场全方位的逆袭,感悟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合作的巨大力量,深感国人的伟大。



图片
数字技术助力全球科技抗疫

朱春奎

复旦大学上海市科技创新与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回眸2020,数字技术助力全球科技抗疫,以智慧战胜疫情给社会各界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新冠疫情防控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疫情面前中国各大互联网企业,纷纷以数字技术为武器,为抗疫攻坚战添砖加瓦。除了奋战在一线治疗现场的医护人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科技也在疫情一线战场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次抗疫工作中,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非常强大的支撑,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显示了巨大能量。



图片
双重挑战

刘益东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


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等灾祸让人猝不及防,重大风险愈演愈烈,更糟糕的是,人类防控重大风险的措施与机制存在诸多严重漏洞,例如国际合作机制因不能化解集体(联合国等国际社会)理性与个体(国家和地区)理性之间的矛盾,而无法发挥应有作用;科技伦理法律因不能约束世界上所有科研人员和实验室(科学上发现1次和发现100次是一样的),因此科技伦理法律的有效实施绝非易事。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双重挑战,应该引起高度警觉。



图片
创新自主自信  科技自立自强

刘琦岩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五四”以降,中国众多仁人志士的直男想法就是要将中国的科学技术尽快搞上去。我们搞科技创新百余年,始终在寻找理想的目标状态。是2020年前后的遭遇让我们明白了,这一目标状态就是:创新自主自信,科技自立自强。这也是科技强国的门槛。



图片
两大震撼

孙海鹰

西安交通大学管院改革试点探索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即将过去的2020年留给科技人两大震撼。


一个震撼是我们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又面对美国的打压封堵和挑衅,中央和全国人民坚强团结,奋斗不息,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有保障,社会大局稳定。


一个震撼是中央从百年之大变局出发,从经济、社会、安全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强的大形势出发,从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出发,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中央重新明确了科技和创新发展的目标、方针、路线和战略任务,自立自强,“四个面向”,三个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目标和任务极其艰巨。中国科技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震撼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和更大的努力。



图片

芮明杰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


2020年是非常特殊的年份,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至今并未完全结束,而美国对我国科技企业、创新人才的打压也越来越严重,等等。这些突发变化对我国经济与科技创新的影响已经显现,直击我国现行经济与产业体系、现行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中的短板,新一轮全球科技创新的竞争已经正式展开。2020年终于使我们明白:基础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科技创新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深化;需要培育大量世界级科创企业;需要大量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人才;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成果产出质量与效率



图片
科技战

杜德斌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疫情加速大变局。古往今来,大国权力转移时期都是国际政治最危险、最不稳定的时期。在“核时代”,大国之间的竞争形态更多从“热战”转向“冷战”,竞争场所从战场转向实验室,科技实力成为决定大国竞争胜负的关键



图片
“一年三生”:生命健康、生物技术、创新生态

李万

上海科学院科技发展处处长、研究员


2020年对世界上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难忘的年份。


这一年,人们对生命健康的关注达到从未有过的高度,科研工作者要把面向生命健康作为重要的指针,尊崇生命、认知生命过程、增强生命健康,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


这一年,人们对生物技术的依赖和期望达到从未有过的高度,21世纪将是生物世纪,似乎正在从预见变成“遇见”。


这一年,人们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拥抱创新生态达到从未有过的高度。新型全球化与新型本地化同时展开,极富活力、极具韧性的创新生态成为战略选择。



图片
脱钩与灾难

吴金希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教授

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2020年对全人类来说是黑暗的一年,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每一分、每一秒成千上万的无辜民众正在死去,美国死亡人数已超30多万,印度死亡人数已超过15万。经济、贸易、生产、生活等人类的大多数活动都不得不受干扰和影响,学校教学受影响也很大。这种严竣状况,我想即便最富想像力的专家,在一年前的这个时刻也难以预料。


不客气地讲,造成这种状况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科技脱钩和冷战恶行紧密相关。试想,如果不是美国等造谣诬蔑,栽脏陷害,而是与中国合作,与WHO合作,吸取中国抗疫的经验教训,迅速行动起来,新冠肺炎世界大流行的灾难局面会出现吗?美国人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另外,过去一年,美国在芯片、软件等技术的脱钩和霸凌行为严重破坏了世界产业链的安全和稳定,更让世人认识到美国这个霸权主义者的丑恶嘴脸。目前,全世界产业,技术和人才正加速去美国化,全球化大倒退,人类仿佛进入了一百年前、十九世纪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人类文明大倒退。美国特朗普政府及其极右势力集团绑架了美国信用,以图一己之利,拉低了人类文明的整体水平。芯片和软件等领域的脱钩行为终将伤害到美国自身产业的全球化和领导力,历史终将证明,2020年必将成为美国这超级霸权国家兴衰的分水岭



图片
危机

吴家睿

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执行院长

中科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历史告诉我们,很多时候人类的创新动力来自生活中的危机。新冠病毒是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面临的最大危机!人们在应对这场危机中同样表现出了出色的创新精神。最接“地气”的科技创新是建立在互联网和大数据之上的“健康码”,据此所有人的踪迹都能一览无遗,病毒自然就可防可控。而最“高大上”的科技创新则是核酸(mRNA)疫苗。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试图造出由这种材料构成的疫苗,均未成功。但是,在抗击新冠病毒的这场战争中,核酸疫苗造出来了,且已经投入使用!由此可知,面对任何危机,都不要丧失对人类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之信心!



图片
协整

张晖明

复旦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五位一体”发展布局,以“全面深化改革”驱动各项工作体现了党中央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系统建构思想和推进各项工作扎实前行的行动能力。各方力量、各项工作对标聚焦发展目标刷新工作思想、优化行动方案、保持步伐协同、形成聚合力量。全面完成阶段性发展目标,实现“前一个百年”的完美收官,也为“后一个一百年”打下扎实的基础。不断丰富积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理论。



图片
大风起兮云飞扬

陈光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公共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较大时空尺度上,可以用“国家危害级”、“世纪危害级”和“文明兴衰级”来丈量人类遭遇灾难的“烈度”。年初疫情突发,穿越整整一年,至今尚未触底,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冲击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应属“中等烈度”之范畴。21世纪20年代科学技术紧急转入保护人类生命与健康的阻击战中,恶战至年底,几款疫苗紧急使用,新冠病毒变种扩散。生物科技与新冠病毒的较量,大国疫苗的技术之争,如量子叠加,预计还会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全球供应链断裂重组,国际关系深刻调整,中国稳健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然而,比“捷报热传”更紧迫的是“科技冷战”。2020年5月20日美国新公布《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方针》(United States Strategic Approach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20年6月10日美国国会共和党研究委员会发布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强化美国以及应对全球威胁》(Strengthening America & Countering Global Threats),明确把中国作为美国的三大“威胁”之一。中美在高科技领域的“脱钩”是彻底的,不会因为政治人物的更替而改变。一方面美国制订了《国家量子倡议法》、《维护美国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领导地位》(即《美国人工智能发展倡议》,通过《出口管制改革法案(Export Control Reform Act)》,限制AI技术、AI芯片、机器人、量子计算、脑-机接口、先进材料等14类新兴和基础技术出口。另一方面,改组“中兴” 、起诉“华为” 、制裁“晋华”,至2020年12月18日共有275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包括大学)被列入“管制清单”。


我国目前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态尚未根本转变,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跑”位置的还不多,绝大多数技术依然处于“并跑”和“跟跑”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面临最严峻的挑战期。任何不改变已有“技术轨道”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幻想都是不切实际的。




图片
创新韧性

陈松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和反全球化思潮引发的国内高科技创新链断裂,中国企业表现出特有的敏捷性和一定程度的创新韧性。构建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并保持长期战略是企业培养创新韧性从而获得持续竞争力的制度基础。




图片
创新下沉

陈炜


上海浦东新区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院长


创新下沉在疫情中受到呼唤,人们迫切需求防疫抗疫的医药医疗创新。科技创新的宗旨要以人民为中心,应对灾难的冲击,破解人类的痛点,呼应众生的需求,加持经济的价值,提升生活的品质。


创新下沉以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增强内生动力。创新主体下沉,发挥创新企业和创新团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作用,突破疫苗、新药、芯片、光刻机等高端产品的关键技术瓶颈。创新链下沉,着眼于成果转化,把智能融入场景,把论文变成产品,把纸变成钱。创新产品下沉,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创造人民迫切需求的创新成果和技术服务。创新政策下沉,加大对创新团队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以需求导向优化并落实制度供给和政策供给,引导创新资源向创新主体和自主创新活动倾斜,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图片
时代

陈宪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有人说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将划分时代。我以为,疫情倒逼的科技创新,智能技术革命、数字经济和贸易突起,是后疫情时代的标签。




图片
接受

陈悦


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


2020年是风雨飘摇的一年,尽管众多“黑天鹅”令人错愕不及,但我们最终理解接受,因为这是百年之大变局的应有之态。新冠病毒全球肆虐,科学武装的人类最终接受面对大自然的脆弱不堪;中美脱钩、以伊互斩、欧洲移民冲突,和平了太久的我们最终接受日益撕裂的世界;美国大选,受益于全球化的我们最终接受逆全球化的可能;“卡脖子”之痛,让一路高歌的我们最终接受短板并痛下决心攻克“硬核”;科研评价“五唯”之破,让已经深陷于科研“内卷化”的我们最终接受“转轮”的打破……接受,并不意味着被动,而是理解后积极行动的开始,是应对百年之大变局而开创新格局的深刻认同。




图片
韧性

陈强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疫情冲击下,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在新的压力和挑战面前,科技创新显示出百折不挠的韧性。广大科技工作者快速响应,奋力攻关,为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塑造经济增长新动能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尽显“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英雄本色。




图片
线上颁奖

周程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医学人文学院院长


12月10日是瑞典化学家和发明家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每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都在这一天举行。不同的是,因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今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是通过线上直播方式举行的。自1901年诺贝尔奖开始颁发以来,这还是头一遭。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诺贝尔基金会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成功地克服了所面临的挑战。其实,科学技术不仅帮助诺贝尔基金会度过了难关,也帮助各行各业找到了化解新冠疫情危机的方案。科学技术正在急速改变世界。




图片
危中寻机

高桥文行


日本经济大学教授

日本竞争情报学会会长


在应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科技支撑作用表现突出。疫情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也带来更加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疫情催生了数字经济的发展,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仍是大势所趋。新冠冲击同时也加速了逆全球化和整个世界格局治理体系的重构,危机与机遇并存。面临针对性技术封锁和围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仍是重要课题。




图片
大灾之年,调整再前行

郭常捷


新能源系统专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产学研创新项目总监


2020年最大的事件无疑是新冠病毒(COVID-19)及其全球性蔓延。和其它领域一样,全球科技界受到了沉重的冲击。从一月份中国的武汉封城到年底全球死亡超过一百七十万人和可靠疫苗的出现,人们经历了错愕、无奈、适应、积极行动和看到隧道尽头之曙光的过程。遇百年之灾,措手不及之余,政府、科研人员、制药公司迅速将重大资源转向疫苗和新疗法开发及其它对抗疫情的手段。需求是创新最大的驱动力,2020年科技创新的最大成就当属于疫苗的迅速成功开发!Pfizer和Moderna的疫苗12月中旬在美国获得紧急批准并开始推向全美国。中国科技界推出几个疫苗也在本国及其他国家使用。同时,其他领域的活动并未停歇,虽然绝大多数科技人员都转入居家工作、线上交流,现场工作持续进行并达到巨大成就:五月份SpaceX成为第一个将人送到国际空间站的民企、12月份中国“嫦娥五号”飞船携带月球表面土石样本成功返回地球就是最佳案例。其它科技进展不在话下。共识是:告别2020,调整再前行。




图片
黑天鹅

郭晓兵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军控研究中心主任


一是疫情来袭,生物安全问题空前凸显,疫苗研发成为国际科技竞赛焦点。


二是未来已来,智能化科技革命深刻改变战争形态和生产方式。伊朗高级将领和核科学家在无人武器袭击中丧生,表明无人战争已成现实。同时,黑灯工厂迅猛发展,推动全球高科技产业格局调整。


三是美国对华科技打压恶性升级,将大批中国高科技企业列入黑名单,驱逐在美留学的中国公民,严重恶化中美科技关系,冲击高科技供应链安全。




图片
速度

曹聪


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教授


新冠疫情爆发,各国生物医药公司迅速投入了疫苗的研发。200多种疫苗中大约有50种处于临床试验的不同阶段,美国辉瑞制药公司和德国生物技术公司BioNTech、美国生物技术公司莫德纳基于mRNA技术的疫苗脱颖而出,获得了英国、美国等国家的监管机构的紧急授权,为在全球遏制新冠疫情提供利器。




图片
核心地位和战略支撑

盛世豪


浙江省社科联主席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



断链、“卡脖子”、“黑名单”、限制......来自美国的各种制裁,使我们感受到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同时也意识到,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而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突破1万米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的嫦娥五号,也标志着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一些领域已经从“跟跑”“并跑”到开始“领跑”。五中全会首次把创新作为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把科技自立自强明确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奠定了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征程中的地位。





图片
竞争

眭纪刚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岗位教授


创新驱动发展,竞争驱动创新。


新年伊始,新冠疫情不期而至。科技界随即开展了一场与时间和病毒赛跑的科研攻关,各种科技创新手段应用到疫情防控中,有效控制了病毒蔓延。


同时,国际竞争局势更加严峻。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打压从贸易领域延伸到科技领域,国际竞争压力使我们意识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


年末之际,平台企业的垄断问题引发广泛关注。




图片
包容性

屠启宇


上海市软科学基地上海市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2020年包容性问题在各个领域凸显,科技创新领域也不能“免疫”。无论是在线服务、大数据分析、罕见病药物研发,还是疫苗研发与分配,科技创新并非绝对中立、数据也“撒谎”、算法有偏见。科技创新工作需要在满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同时,坚守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用科技来消除社会隔离、弥合发展差距。




图片
突变

缪其浩


原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2020年从许多方面发生了突然变化。我说的突变其实专指法国数学家勒内·托姆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突变论(Catastrophe Theory)”,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科学学界曾将其与系统论、协同论并称“三轮”。这个概念不仅着眼于变,而且有灾变的意思,托姆用数学模型分析认为这个现象往往是系统达到最优状态后被不明因素变动意外激发,所以总是由好变坏的。不过该理论也指出,突变的结果将是一种新的稳态。或许就是人们所说的“新常态”



分享到:

版权所有©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沪ICP备11048235号-2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1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