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学术  〉 观点荟萃

庄珺:上海在“十四五”期间要更多硬核科技成果

发布时间:2021-10-21 发布来源: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通过10个篇章的体系化布局,进一步提高原始创新水平、提升技术创新能级、增强产业发展动力。“3+8+X”的硬核科技攻关谋划展示了上海在“十四五”时期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多原创成果、技术突破和关键产品的决心与承诺。  

  顺应趋势,把握重点领域产业技术发展的脉搏   当前,世界正经历新一轮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与此同时,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活动进入高度密集期,创新周期不断缩短。新技术和新产业将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规划》在对重点领域产业技术发展全球扫描和专家大范围访谈的基础上,研判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各领域的国内外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针对性地剖析了上海的现状基础、产业需求及发展面临的主要技术难点和堵点。从具体领域在“十四五”期间期望实现的目标功能、聚焦的战略产品或技术能力、关键技术及其攻关路线、上海的资源禀赋与国内外竞争合作对象等维度对各领域进行了结构化分析。最终,《规划》在文本上以目标引领、方向把握、任务聚焦、平台支撑等4个层次展现了各重点领域“十四五”期间产业技术的攻关部署思路。  

  使命导向,一批硬核科技代表性成果值得期待   《规划》中硬核科技攻关的谋划始终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第一考虑因素,坚持使命导向的任务布局。无论是“3(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重点领域)+8(新材料等八大重点产业)+X(脑机接口等若干战略前沿技术领域)”的硬科技布局体系构架,还是每个具体领域内细分方向与目标任务的组织,《规划》始终遵循“四个放在”的要求来定位思考。  

  在战略使命的引领下,《规划》基于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念,在关键领域体现政府战略意志,支持开展前沿和关键技术研究。同时,遵循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效果导向,对攻关方向进行识别和突出。问题导向,就是通过找差距来明确补短板任务,通过布局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及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突破,跨越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该领域科技创新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需求导向,就是将产业技术放入产业链上下游整体考量,形成体系化布局和领域间的呼应,如新材料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攻关方向就是考虑了航空航天领域大飞机制造的大规模应用需求。效果导向,就是通过实施前瞻性、带动性的大项目、大工程和大平台,突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同时规避资源投入的碎片化,形成规划发展领域的正向激励机制。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代表性成果将在上海陆续问世,并有望将研发的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的优势。例如,在三大重点领域内,生物医药领域的表型组学和基因组学数据库、人工智能领域的AI算法评估平台。而在八大重点产业方面,国内首条公里级高温超导输电电缆示范工程、基于数据定义的工业大脑、固定场域L4自动驾驶、低轨商业卫星智能化装配集成与自动化测试试验流水线、5兆瓦级漂浮式风力发电机组、海洋综合试验场等都是值得期待的上海“十四五”硬核科技成果代表。  

  着眼长远,为中长期的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规划》锚定2035年的远景目标,要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强劲动力源。在硬核科技攻关的“3+8+X”架构中的X部分,体现了《规划》为未来产业培育和扩增所作的前瞻谋划。文本中列举了脑机接口、氢能技术等15个具有先导性的领域方向,既是在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大潮中找出上海的当前蓄力点,为“十五五”“十六五”上海的经济增长打伏笔,也是抛砖引玉号召更多有志于新兴科技领域研发攻关的创新创业者聚集到上海共谋发展。  

  《规划》在基础研究的部分既体现了加快实现“从0到1”原创性突破的目标追求,也照应了上海中长期硬核科技的研发需求。文本中在“加强基础研究前瞻布局”小节以战略竞争、民生福祉、长远基础、服务国家为基点,抓住具有强牵引、高渗透、广支撑的十大基础科学前沿领域作了规划部署。例如,支撑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基础研究着重在纳米科学与变革性材料、物质科学方面做了谋划;面向生物医药产业的有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合成科学与生命创制、生命过程调控与设计等基础研究领域的部署。  

  《规划》的发布吹响了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新一轮建设的号角,也照亮了上海作为创新发展先行者未来5年前进的路途。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上海一定能将习近平总书记“努力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从无到有的跨越,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的嘱托转化为更多、更突出的硬核科技成果。  

  作者:庄珺,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产业创新研究室主任,本文刊登于2021年10月20日《上海科技报》第6版:科学基石。


分享到:

版权所有©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沪ICP备11048235号-2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1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