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学术  〉 业界声音

李寅:美国芯片法案的补贴问题

发布时间:2023-05-04 发布来源: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美国政府正在两条战线上对中国发动一场芯片战争:一方面威逼利诱盟友实施所谓“小院高墙”政策阻止中国获得尖端芯片和芯片制造工具,另一方面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拿出巨额补贴要求芯片大企业将制造业重新转移回美国。然而,芯片法案能否提高美国芯片产业的全球竞争力是有高度不确定性的。

美国试图通过补贴战重建芯片产业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基于对补贴作用的错误认识。过去几年中,由于部分西方学者的夸大,西方政府往往将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上的进步简单归因于中国政府对高技术产业的大规模补贴。然而,中国高科技产业成功的秘诀其实是自主创新,特别是当中国的创新企业意识到特定的本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这些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出本地化产品,再利用巨大的国内市场扩大规模降低价格,并最终积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接近技术前沿。中国产业政策成功的时候更多是顺势而为,而本土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时补贴也往往会碰壁。譬如,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补贴政策在过去几年就遇到了这样的困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政府的芯片战正在为中国的半导体公司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国内市场空间,而过去当美国芯片充斥中国市场时这样的空间是不存在的。

芯片法案更大的问题是补贴政策对美国产业并非对症下药,甚至有可能带来副作用。成功补贴政策的前提是稀缺资本是产业发展的桎梏,因而补贴政策往往在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追赶时有较好效果。有研究表明,以苹果、高通、英特尔为代表的美国领先高科技上市公司在2010-2019间的十年中仅用于股票回购的资金就高达6330亿美元,因此很难假设美国企业是因为缺少资本而对投资半导体制造业缺乏兴趣,也很难认为美国政府的527亿美元补贴就能改变这些公司的激励结构。但是,大量现有的经济学研究表明,粗暴地向企业砸钱通常会导致不良的政企关系和寻租行为。芯片法案的通过已经激励了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试图通过游说来获取补贴,例如,仿效芯片制造业,美国芯片设计业此刻也在寻求一项最高300亿美元的补贴。

如果真要向美国政府提供政策建议的话,那么美国与其在补贴上竞争,还不如在新兴技术的创新上与中国展开竞争。从历史上看,美国试图通过补贴振兴成熟产业的努力都鲜有成效,无论是钢铁、汽车,还是内存芯片。但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美国在新技术革命方面一直引领世界。当前世界正面临着严重的气候危机,此时美国更应该在技术创新上与中国竞争,通过创新解决人类的存亡问题,在这样的竞争中获胜才能真正受到全人类的尊重。与之相反,补贴战除了给少数企业贡献利润以外,对社会几乎没有多少好处。






李寅,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著有China’s Drive for the Technology Frontier (Routledge, 2022)。本文译自“The Problem With Subsidies.”载于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39, no. 2 (Winter 2023).略有编辑。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美国国家科学院与亚利桑拉州立大学主办的科技政策期刊。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分享到:

版权所有©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沪ICP备11048235号-2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1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