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推动基础研究是一个非常好的指引,但也要对其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日前,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科睿唯安联合发布《2023?研究前沿》报告,遴选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11个学科领域中较为活跃或发展迅速的128个研究前沿,?包括110?个热点前沿和?18?个新兴前沿。
这些研究前沿对于上海的科技创新有怎样的启示?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了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产业创新研究室主任庄珺。
【有些热点前沿距离产业应用不算远】
《2023研究前沿》报告基于2017—2022年发表的论文数据(数据下载时间为2023年3月),利用文献计量学中的共被引分析方法,以科睿唯安?(ESI)数据库中的12922个研究前沿为起点,使用核心论文数和年篇均被引频次等指标,再通过专业判断遴选出农业科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地球科学,临床医学,生物科学,化学与材料科学,物理学,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数学,信息科学,经济学、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等11个学科领域中的研究前沿。
“这些研究前沿比较偏基础研究,特别是地球科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热点前沿,探究基本科学问题的比较多。”庄珺介绍,基础研究有三个类别,分为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和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在这128个研究前沿中,占比最高的是第二类。
尽管如此,有些热点前沿距离产业应用并不算远。
比如,“植物肉与细胞培养肉的替代性研究”这一前沿研究,是应用细胞培养和组织工程技术在体外进行培养,是合成生物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也是比较吸引眼球的一个产业方向。早在20多年前,为让宇航员吃上不易腐坏的肉类,美国航空航天局就成功培植出了金鱼的细胞。
再如,信息科学的热点前沿,就和人工智能结合比较紧密。“边缘技术的联邦学习”“可解释的人工智能”这些研究前沿,虽然也是偏基础理论的研究,但已经是人工智能产业布局中比较重要的一环。“下一代VR/AR实时全息近眼显示方法”,更是比较接近技术创新。不管是虚拟现实技术,还是增强现实技术,一旦实现突破,可以很快地转换到技术解决方案中去。
【也要对其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这是连续第十年发布《研究前沿》系列报告,对于推动基础研究是一个非常好的指引,但也要对其有一个辩证的认识。”庄珺说。
一方面,这些热点前沿和?新兴前沿在国际合作时认同度会比较高,上海正在探索设立全球科技伙伴计划,容易产生比较广泛的共识。另一方面,不能只以跟踪这些研究作为导向,不是跟着热点去追热点,攀登科学高峰需要有独立的判断,要以问题为导向来开展基础研究。
“全过程创新提倡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结合起来,特别是把底层技术和市场前景结合起来,从这128个研究前沿来看,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开展。”庄珺建议,可以把一些基础研究热点与上海正在推动的“2+(3+6)+(4+5)”产业体系更好结合起来,从而衔接生产力,推动全过程创新。
【中国是第二活跃的国家】
在《研究前沿》报告的基础上,《研究前沿热度指数》则揭示了主要国家、地区在这些前沿领域的研究活跃程度,观察其研究产出贡献和影响力表现。报告显示:在11个学科领域整体层面,美国仍是最为活跃的国家,中国继续排名第二,其中美国在6个领域得分最高,中国在5个领域得分最高,中美之间的差距在缩小。排名前五的国家还包括英国、德国和法国。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10月,中国科协发布了29个前沿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其中,“影响高性能纤维发展的基础科学问题是什么”这一前沿问题,正是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产业创新研究室陈红光副研究员凝练提供的。
“对于一些前沿问题,大家都有共识。”庄珺说,比如,中国科协发布的工程技术难题“如何将脑机接口技术应用到临床医疗中”,与此次128个研究前沿中的“用于脑电信号分析的卷积神经网络”有相通之处,后者的研究会促进脑机接口技术应用到临床医疗中。
本文刊登于2023年12月1日上观新闻,作者黄海华。
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68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