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学术  〉 观点荟萃

陈海鹏:新质生产力取得新突破

发布时间:2025-07-07 发布来源: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是总书记对上海的殷殷嘱托,也是当前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从“建框架”到“强功能”的核心命题。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关键在于进一步释放原始科技创新活力,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并且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律出发,笔者认为,要实现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目标,首先必须准确研判当前科技创新的基本形势,然后奋力写好技术、市场、治理这三篇大文章。


















































01

尊重技术变革的时代特点


科技创新是时代性特征极为明显的事业。科技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量变的积累期和质变的革命期。当前技术变革加速趋势明显,但是科学总体仍在量变积累期,主要有两方面特点。


一方面,当前正处于新技术体系加速形成的前夜,以大模型、具身智能、脑机接口、基因治疗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迅速发展,促进未来产业蓬勃兴起,带动经济增长动力变革和全球产业体系重构。在未来产业发展初期,通常会存在多种不同技术路线齐头并进的现象。随着技术积累突破,部分技术路线在高速迭代过程中会逐渐显示出优势,创新资源会进一步聚集,也会围绕主流关键技术扩展成为技术族群,从而融合发展形成更为复杂的全链条技术体系。


另一方面,新一轮科学革命仍在孕育之中,当前全球科研投资持续增长,但是投入产出边际报酬递减效应普遍存在,出现了重大科学发现日益稀少的现象。传统范式的科学研究越来越依托极限化研究手段,也变得越来越昂贵和不确定。如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成本已经从最初的50亿欧元增加到了约200亿欧元,项目进度也经历了多次延期,原定于2020年代初完成首次等离子体放电的目标已被推迟至2035年左右。以AI4S为代表的更加高效的科学研究新范式尚在探索之中。


如何把握技术创新密集活跃但不确定性强,科学研究成本高企但收益回报递减的现实,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全球人工智能巨头关于技术路线的激烈竞争,美国政府和学界关于科研经费的强烈争议,都是当前技术变革复杂期的写照。毫无疑问,这也是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必须直面的重要命题。


02

抢抓技术变革主动权


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主导动因,是发展未来产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推动技术到产品再到产业化的关键力量。在技术变革的背景下,创新迭代加速,竞争日趋激烈,前沿技术研发的高风险与商业化的高回报也显著增加,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应用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蕴含了广阔的发展机遇。


夯实基础研究迎接激烈竞争。


基础研究始终是催生颠覆性技术的源头活水,也是孕育未来产业的摇篮。要围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全过程,加强系统布局和高效协同,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一方面要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力支持高风险、高价值、长周期的基础研究,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另一方面要强化从产业需求和实际问题中凝练重大科学问题的能力,引导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打造未来发展核心竞争力。


以战略敏捷回应不确定性。


未来产业的全过程创新充满着各种技术不确定性与不可预见风险,必须直面技术路线的高度不确定性,着力构建全过程创新、全链条加速机制。瞄准前沿技术开展自主创新,要加强对技术关键变革趋势的跟踪和识别,以多路径探索对冲技术突变风险,建立科学严谨的“比选寻优、动态纠偏”机制,高频次监测技术成熟度发展变化,灵活调整战略路径和资源配置,在快速变化的科技和市场环境中占据主动。要围绕科研范式变革,加快优化科技投入支持方式,强化对高风险“非共识”项目的支持,完善科研容错机制,鼓励积极试错、快速迭代。



03

强化市场需求引领力


市场需求牵引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提升未来产业的产品性能与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为技术变革的不确定性注入了确定性。近年来,科技界和产业界逐渐认识到科技创新并不完全遵循“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或者“知识→技术→产品”的线性模型发展,实际上是更加复杂、动态的非线性和交互式的过程,随着科技创新迭代加速,这一特征日益显著。



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企业是经济活动和技术创新的主体,从技术创新维度看,企业具有天然的创新动机,善于捕捉科技产业变革中的创新突破机遇。从产业发展维度看,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有利于促进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商业化应用全链条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关键支撑。伴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创新浪潮成长起来的科技领军企业具备从市场趋势和潜在需求的目标出发反向规划和实施创新活动的能力,能够更加精准地识别技术创新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关键堵点,并擅于围绕需求配置创新资源。要进一步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引领作用,紧密联动行业上下游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等多元创新主体,走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融合路径。



场景导向拉动各类资源与能力进行集成创新。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键链接点是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契合度”,科技成果只有在具体应用场景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坚持“以终为始”的理念,将愿景需求转化为技术迭代的驱动力,优化技术路径和资源配置方案,遴选最具技术经济性的产品路径,推动产业链整体跃迁。以SpaceX公司的星链为例,通过对全球无缝链接通信场景的前瞻研判,重新定义了未来通信网络模式,并借鉴“专注、极致、快速”的互联网思维,高效推动技术迭代和星链网络建设。当前星链全球用户已超500万,预计2025年底收入超百亿美元。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我国发展未来产业应充分考虑国家战略、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需求,加强应用场景创新研究,通过需求对接、场景体验、效能评估,反向牵引技术突破,引导企业、社会与高校、科研机构融合资源和能力,开展面向未来的技术、业态、模式集成创新,加快形成系统性、全链条战略优势。



04

打造创新治理生态环境



顺应技术变革的时代趋势,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既需要有效的市场导向机制,也需要应对科技风险的金融体系、促进活跃创新的社会环境。上海有着先行先试的优良传统,应加快“先立后破”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动形成一批符合技术变革时代要求的新模式、新机制、新政策。



建立以直接融资为主的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


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股权融资的“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机制天然适合其融资需求。加强国际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之间的协调联动发展,根据科技创新企业成长和发展特征,形成全周期全链条的金融服务体系,特别是要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培育支持科技创新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更好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作用,强化“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定位,加强对高风险、长周期创新的支持,完善适时退出机制。引导金融资本向未来产业集聚投入,深化科技金融体制机制改革,解决早期投入不敢投、中期并购不畅、后期退出不便等问题,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与持续发展。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塑造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


以抢抓技术变革机遇为目标,在人才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氛围等方面开展有适应性的做法。通过项目、平台、投资等多元政策,引导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资源围绕上海产业创新发展目标加快集聚。建立健全适应未来产业科技和人才发展规律的“引、选、用、评”制度,支持更多高端、跨界、国际化和实用性人才在上海加速汇聚、实现价值。推进企业创新政策改革,为高风险科技创新创业提供足够的宽容空间,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培育成长,增强产业链拉动力,形成未来产业战略优势。构建全要素赋能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面向促进全过程创新、全链条加速,构建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为产业创新发展留足“试错空间”。鼓励大胆尝试和创新,培育营造尊崇科学、勇于接受新事物、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土壤。


技术创新驱动、市场需求牵引与创新治理保障这三重动力机制,各自从不同角度发挥作用,推动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增强。但更为重要的是,把三篇文章合为一篇文章,三重动力良性互动、螺旋交织、动态自洽,才能有效促进科技创新事业的蓬勃发展。技术变革日新月异、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新的变量不断涌现,我们关于技术、市场、治理大文章的书写,仍需要不断更新迭代。


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2025-06-10。陈海鹏,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













分享到:

版权所有©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沪ICP备11048235号-2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1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