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学术  〉 观点荟萃

骆大进:推进科技创新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发布时间:2017-09-27 发布来源: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还在于体制机制改革。当下的改革重在“立”,突出强调创新体系建设,关注整体推进、全面配套,强调路径选择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一系列制约科技创新的制度瓶颈加快突破,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还在于体制机制改革。如果说,以往的科技体制改革主要是“破”,是单项推进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体制的改革,更多体现在微观运行机制改革;当下的改革则要重在“立”,突出强调创新体系建设,更关注整体推进、全面配套,特别强调路径选择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一是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动力机制。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在上海调研时强调,要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三个基本问题。科技创新要素多元化、主体多元化特征日趋明显,不同阶段、不同主体的创新动力也不一样。对于科学研究,其探索性很强,结果和进展往往难以预见,甚至研究选题和方向都难以形成共识,而且注重原创性,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为此必须着眼于激发科学家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和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科学家“仰望星空”。对于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认同是激励企业创新的根本动力,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价值实现的市场体系和制度环境,激发企业家的创新动力,让企业家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并且能够在创新中赢得回报。对于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与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科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绝非一校一所一企所能完成,唯有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政府战略意志,系统组织实施,才有可能实现战略目标。

  二是要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发展机制。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虽然我国科技工作者队伍已经达到8100万,但人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要紧紧围绕“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目标,在“引、育、用、流”上下功夫。“引”要更加开放,以符合国际标准和趋势的政策举措和制度,大幅降低外国专家工作许可、永久居留权等方面的门槛,以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条件引进集聚海外高端人才。“育”要植入创业基因,加快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积极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用”要敢于放权,积极为高校、院所放权松绑,以“名利双收”效应激发人才活力、用好各类人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试点建立“学科(人才)特区”,实施“非升即走”或“非升即转”的用人机制。“流”要引入市场。要加快发展人才市场,突出市场在人才配置评价中的决定性作用,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

  三是要构建完善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长期以来,政府、市场在创新发展中的定位不够清晰,政府、企业、高校、院所各类创新主体错位、越位、缺位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政府习惯并擅长于运用政策推动科技创新。经过多年积累与发展,点球式、供给型、攀比型政策的边际效益明显递减,迫切需要对创新政策进行系统设计、协同推进,需要将创新政策转化为制度创新,以提高创新效率、实现创新价值。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政策的有效性。通过不断深化对创新规律和新生事物的认识,深化对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加强需求侧政策研究运用,加强普惠型政策实施推广,健全完善激励创新发展的金融创新、财政税收、政府采购、技术标准等政策法规,包括为自主创新成果提供第一波客户、第一份市场,让市场营造创新空间,让市场决定企业的创新行为。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创新,将各种行之有效的政策及时转化上升为法律法规、固化为制度性安排,着力解决政出多门、交叉重复和“碎片化”现象,着力解决政策不衔接、不配套、不落实等问题,以制度创新稳定和增强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预期。

  四是要培育营造创新生态系统。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基础在于鼓励创新、激发创新、包容创新的软环境,推进各类创新主体和创新服务功能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首先要完善创新法制环境,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适应科技创新需求的法律法规体系。及时开展涉及科技创新的法规、规章的立改废释工作,对改革创新实践迫切需要的探索,要允许在依法授权的基础上予以先行先试;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司法保障力度,明确界定执法标准,依法维护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合法权益;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政策法规,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健全知识产权机构,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查处快速反应机制,依法加大对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其次,要营造宽容开放的创新文化氛围,培育形成尊重创造、注重开放、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大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进一步形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精神的良好风尚。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健全科研诚信制度,从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

  五是要改进优化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工作具有导向作用、鞭策作用和激励作用,是干事创业的“指挥棒”。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进科技创新工作,首先要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科技创新规律和工作定位的认识和把握,尊重科技能力的形成是厚积薄发的结果这一基本特点,正确处理好显绩和潜绩的有机平衡问题,从注重当前发展转向重在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完善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办法,加大科技创新等指标的权重,将科技创新作为区域、行业、企业发展评价的关键衡量标准。再次要探索建立各类政策的创新效益评价机制,克服将各类要素围绕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配置的惯性和喜好,避免因局部和暂时利益妨碍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大局。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本上靠改革。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已经到了创新能力跃升的关键时期,已经到了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生态培育的关键时期,要以“稳健前行、系统推进”的定力,把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两个轮子转动起来,就一定能够凝聚各方力量,厚植创新沃土,早日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

      本文刊登于2017年9月27日《学习时报》第A7版,作者为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党总支书记骆大进。

分享到:

版权所有©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1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