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学术  〉 业界声音

共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⑦丨提升经济创新度助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发布时间:2016-07-12 发布来源:三思派

  2014年5月24日、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视察工作时,提出希望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2015年5月26日,上海正式对外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 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值此总书记科创中心建设重要指示二周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全面部署一周年之际,三思派特邀请上海市各软科学研究基地共同探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分享新认识,交流新思路,提出新建议。今天为您带来上海市科技统计与分析研究中心两位专家对上海进一步提升经济创新度的深度解析。
  
  对话专家
  
  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科技统计与分析研究中心
  
  首席专家   朱平芳
  
  研究员    李成彬
  
  朱平芳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衡量经济创新度的三大类指标
  
  李:自2015年5月上海市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意见》已有整整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里,国家和上海的相关政策也越来越强调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您认为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结合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进程,进行中国城市经济创新度评价的意义在哪里?
  
  朱:这一年以来,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还是上海自身的发展要求,都对经济发展的创新程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不断推进,以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迈入“新常态”,传统的需求刺激政策已无法满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通过供给侧改革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为经济政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科创中心的建设正是上海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那么如何衡量一个城市的创新程度,如何判断一个城市是否是创新驱动,进一步确认它的创新等级,就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经济创新度侧重于经济发展的创新程度,它的根本在于经济发展,核心在于创新。通过经济创新度的评价可以为上海创新驱动发展带来一些新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视角。近些年来,本中心在上海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构建了一整套中国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进行了连续多年的系统性评价,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得到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为中国城市经济创新度的评价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也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提供了数据统计的量化支撑。
  
  李:您上面提及了经济创新度评价以及侧重于经济发展的创新程度的根本在于经济发展,核心在于创新。通过经济创新度的评价可以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角,能否对此做些较为全面的介绍。
  
  朱:中国城市经济创新度评价正是建立在多年以来的中国创新型城市评价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城市经济创新度由生产效率,创新强度以及绿色发展三大类指标构成。众所周知,创新是科学创造和技术革新进入生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提高了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推动经济实现了进一步增长。因此,一个经济体如果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那么所表现出来的一定具有较高的生产率,所以构成经济创新度的第一个指标便是生产效率。同时,创新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但生产效率的提高却不一定是由于创新导致的。所以如何分辨生产率的提高是创新引致的还是传统的投入要素引致的,就需要判断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一定的创新强度,而创新强度又分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人力资本投入强度以及知识产权。另外,生产效率的增长可能是环境友好的,也可能是环境破坏的。一般我们将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称为绿色发展,那么绿色发展必然要通过创新最大限度的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我们认为现阶段人均GDP是生产效率的最直观体现,创新强度包括了R&D经费支出与GDP比值、万人研究与发展(R&D)人员数以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绿色发展则通过综合能耗产出率来反映。
  
  图1  经济创新度三大类指标

1

 

 
  
  中国城市经济创新度从现有的统计指标中发展出来,衡量了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的进度及其取得的效果。我们聚焦上海经济创新度的主题,通过构建相应客观、科学与合理的指标体系进行跟踪与评价,力争真实反映上海在经济转型中建设科创中心的时代特征,达到不仅能从纵向比较与考察上海经济发展提升质量、效益和创新驱动的变化,还能与国内其他重要主要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把所选取的指标与全国主要城市做横向对比,并以创新度为标准进行城市经济创新评级,从而对上海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水平有一个更加清晰与直观的认识,为未来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从创新评级看中国城市经济创新度
  
  李:根据你们对经济创新度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能否谈谈如何从创新评级看中国城市经济创新度?
  
  朱: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采用了近5年来收集的各主要城市的官方统计数据,测算了20个城市2011—2015年5个年度的经济创新度,并进行评级和比较分析。这20个城市都具有明显的创新活动,它们在2015年的研发经费支出合计达到690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总额的53%;在地域分布上涵盖了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东北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的主要城市,包括主要的传统型大都市以及近年来具有较强创新竞争力的新兴城市。此外,我们还计算了中国总体的经济创新度以及20个城市平均的经济创新度,作为两个横向参考标准进行经济创新度评级。我想进一步要说的还有城市经济创新评级是对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创新程度的等级评估。与一般的创新排序评价相比,城市经济创新评级更侧重创新质量之间的等次差异和相对的位置,而非前后位次顺序。这避免了排序对创新量级大小的掩饰。
  
  图2  经济创新评级

2

 

  
  此外,我们进一步参考了国际权威机构的债务评价方法,以经济创新度为标准,将所有城市划分为高水平创新度、中等水平创新度和低水平创新度三个等级,高水平创新度由AAA、AA和A三个级别表示,中等水平创新度由BBB、BB和B三个级别表示,低水平创新度由C一个级别表示,共七个级别。在每个级别内又以“+”、“-”来区分相对于同一级别平均水平的靠前或靠后位置。
  
  图3  2015年中国城市经济创新评级

3

 

  
  李:根据你们对2015年中国城市创新度及创新评级的测算,看到什么有意义
  
  和有价值的地方?
  
  朱:根据2015年经济创新度及创新评级的结果,我们发现,中国城市经济创新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个别城市有所下滑。高创新度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创新度城市与高创新度城市之间的差距有所拉大。区域城市经济创新度的协同发展效应显著。长三角地区,苏州、杭州、上海和宁波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珠三角地区深圳和广州整体表现亮眼。环渤海地区天津、大连和济南快速增长,北京始终保持在全国第二的位置,青岛也有不错的增速。东北地区的主要城市则整体表现一般,这主要是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仍处于转型的阵痛期,传统产业优势不再。说到这里,我想特别指出的是,近5年来,个别城市的创新评级出现重大变化。苏州、杭州、西安、厦门、天津和宁波实现了从中创新度城市向高创新度城市的跨越式发展。在高创新度城市中,广州从2011年的A级快速提升到2015年的AA级,在5年里实现了高层次的跳跃,这主要是由于广州的R&D经费支出强度在2015年迅速弥补了自身与深圳、北京的差距,使得创新评级显著提升。
  
  图4   2011-2015年中国城市经济创新评级

4

 

  
  上海经济创新度评价
  
  李:从中国城市经济创新度及其评级结果看,上海经济创新度处于什么地位?具有什么优势与短板?
  
  朱:在中国城市经济创新度及评级结果的基础上,我们重点对上海经济创新度进行了评价。上海经济创新度近5年来持续增长,从2011年的50.38增长到2015年的57.33。创新评级连续5年稳定在A级。研究表明,BB级别是创新起飞准备阶段,BBB级别是创新起飞阶段,而A级及A级以上为创新常态阶段。进入A级以后,提升创新评级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国家经济创新度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些发达国家甚至会从A级下降到BBB级,所以上海能够连续5年保持在高创新度水平是殊为不易的。
  
  图4  上海2011-2015年经济创新评级及各二级指标评级

5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苏州、杭州甚至广州在同样的时期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上海则表现出一些短板指标。万人研究与开发(R&D)人员数是上海最为明显的短板指标,甚至在个别年份低于城市平均水平。上海的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尽管在评级上从BB级提升到BBB级,但是与深圳和北京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图5  2011-2015年万人研究与开发(R&D)人员数变化(单位:人年/万人)

6

 

  
  图6  2011-2015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变化(单位:件/万人)

7

 

  
  李:确实如你所说,稳中有进是上海各项指标的显著特点,这也是上海经济创新发展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最为突出的优势。你是否认为过于稳定也制约了上海在经济创新度总体评级上的进步。
  
  朱:我想结合一直以来对全国创新型城市评价的结果,对上海经济创新度的实际情况做进一步的分析。
  
  图7  创新型城市与经济创新度结果比较

8

 

 
  
  相比于上海在创新型城市评价中的表现,上海的经济创新度的排名略微靠后,但是相较于深圳、北京和苏州在两个指数上所表现出的较大差异,上海的指数差异相对较小。这一方面说明了,从一个城市整体创新环境的培育转化到经济发展的创新成果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上海是一个全方位综合发展的城市,所以要将创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而推动经济的转型发展需要的时间比其他城市更长。
  
  从经济创新度看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李:通过与您的讨论,我发现从经济创新度来看,尽管上海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前列,但在中国高水平创新度的城市中并没有明显优势,相比于深圳、北京仍有一定的差距。在上海建设科创中心一周年之际,让我们对上海未来的创新发展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最后,请您从经济创新度视角对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朱:好的。我从经济创新度视角对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提出六点建议。
  
  【 第一 】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应该继续保持稳中有进,平衡发展的态势。调结构、稳增长是现阶段发展的核心任务。创新,作为经济增长中的核心要素,即对“调结构”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稳增长”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上海在科创中心的建设中相比于其他城市所体现出来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不因一时一事而改变自己的前进步伐,创新驱动下的社会各个领域都在不断向前,这反映出上海经济的成熟度和健康度都是其他城市所不可比拟的。在今后,中国会在一段时期内甚至很长时期内都会处于经济新常态下,这就要求上海作为先行者和排头兵保持经济创新稳步前行,协调各方面因素平衡发展,就是对区域经济以及全国经济的巨大贡献。
  
  【 第二 】
  
  重视政府在科创中心建设中的角色与定位问题。因为科创中心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在这段时期里,城市必然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企业的逐利性也会导致市场失灵的出现,此时科创中心的建设就很可能陷入停滞。这时,政府对于创新的投入就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尤其是政府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从长期角度来看更是稳定经济增长,熨平经济波动的关键所在。上海在以企业为主体建设具有国世界影响科创中心的同时,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不能失位。
  
  【 第三 】
  
  进一步加强上海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城市之间的协同效应是竞争与发展的相互推动的过程,区位优势与距离优势使得资本、人才与技术能够在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之间迅速找到创新“洼地”,寻求最大的边际收益与规模报酬。城市之间企业创新活力的分化即是挑战也是机遇,上海如果能够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发展效应,找出短板指标的症结所在,必然能够在未来迎头赶上,发挥作为科创中心的核心主导作用。
  
  【 第四 】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需要重视综合能耗产出率水平。综合能耗产出率一方面代表了能源的使用效率,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于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所带来的空气污染对人民的生命健康有着很大的威胁,提升综合能耗产出率回应了人民的关切。另一方面,从深层意义上来说综合能耗产出率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上海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性大都市,综合能耗产出率偏低不符合上海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形象。上海综合能耗产出率有着极大的提升潜力,政府和企业应该群策群力,各自发挥优势,通过政策与市场的共同作用,提高综合能耗产出率水平。
  
  【 第五 】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应该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对于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切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正是这些创新人才将创新想法通过创新方法转化为创新成果,并形成创新氛围,最终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可以说,提高经济创新度最终依靠的就是人才。但是,不论是统计数据还是现实中的直观感受都告诉我们,上海已经不是高素质人才的首选之地。如何吸引和培育高素质人才,是上海提升经济创新度的重中之重,是上海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是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成败关键。
  
  【 第六 】
  
  创新驱动下的上海,建设科创中心需要耐心。供给侧改革相比于需求刺激政策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需要的时间较长,但是更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海的经济体量是北京的1.1倍,是深圳的1.5倍,是苏州的1.7倍,是杭州的2.6倍,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位于第一。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对上海的创新驱动发展以及科创中心的建设有足够的耐心,继续保持创新投入,提高创新效率,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分享到:

版权所有©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1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