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学术  〉 业界声音

胡志坚:全球化与中国科技创新政策的走向

发布时间:2016-07-12 发布来源:三思派

   现任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院所联谊会秘书长,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副会长,世界经济论坛新兴技术全球议程理事会委员。
  
  ◆ 创新的全球化就如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一样受到了很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一些人的反对,实际上在考虑创新全球化本身的一些正面效果外,我们也要考虑创新全球化越来越多地竞争和集聚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创新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必定对当下中国科技创新带来深远的影响。
  
  ◆ 加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政策重点,必须把握创新全球化发展潮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将中国打造成一个全球创新要素汇聚,不断创造新价值的大平台,让中国从“世界工厂”转变为“全球创新高地”,即使成为“创新实验室”也可以,这是一个理想的设想,但并非遥不可及。
  
  全球化2.0新纪元到来
  
  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非常深入全球化的时代,因此,也感受不到全球化有什么特别,如果放在10年甚至20年前,那是完全不一样的,今天的全球化是经过一个不断深化过程达到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观念、感受也一直在发生变化,全球化在未来还会不断地深入、深化,它符合全球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创新的必然。我们知道创新是要素的组合,企业家要创新就要进行组合,组合可选择的范围决定了它价值创造的体量,如果仅在一个国家内部进行组合,它的创新成功率就小多了。如果创新要素能够跨国界进行组合,在全球范围内组合,那么创新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升。
  
  随着时代的变迁,全球化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同时也正在开创着世界全球化合作的新纪元——全球化2.0。
  
  全球化1.0是基于WTO多边合作的框架,由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相比之下,以创新为主导的全球化2.0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资源流动和配置的全球化,特别是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创新格局出现的多极化,由于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自由流动,优势资源自然会寻找最合适的地方进行聚集,多极化的产生是必然的现象;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全球化,一样的道理,它的资源必须要在全球流动配置;创新资本的全球化,资本也在寻找它可以组合的技术、人才和各方面的资源,从而发挥资本本身的最大价值;创新生态联系日益紧密,这也是要求资源在国与国之间无成本或者低成本流动,从而构建全球创新分工链,促使成果转化、产业升级更加迅速快捷。随着创新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应该还会有很多新的特征需要大家去总结。
  
  创新要素在全球化2.0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成为各国角逐和争夺的战略性资源。眼下,世界各国正通过各种各样的创新措施在人才、资本、市场、专利等方面形成参与和争夺,如美国的“选择美国计划”(select USA program);欧盟的“蓝卡系统”(Blue Card System);巴西的“科学无边界项目”(Science Without Borders Project);韩国和法国均构建了本国专利收购代理机构。“参与”和“争夺”说得比较尖锐,实际上就是大家共同合作打破传统边界,形成一个全球的大市场。让本国的创新型企业家能有机会获取全球要素的组合。相关的政策实际上就是政策环境的竞争,看谁的政策更有利于企业家在全球市场上获取创新资源,并且迅速、快捷。因此,创新战略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核心战略,这也是此次全球化非常显著的特点。
  
  全球化2.0引领中国科技创新政策转变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在科技创新融入全球化进程当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无论从引进外资、开放国内市场、利用国外技术、资本这些方面,大家都感同身受,都有体会。国家创新能力也在这样一个开放创新的环境下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我在这谈论几个标志性的数字:201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1.34万亿,相当于2110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二;国际科学技术论文发表量世界第二,被引总量达到全球第四;2014年我国PCT专利申请25600项,排在全球第三;世界最大高技术产品出口国是中国,占全世界的37%。可见,开放合作当中提升创新能力是中国科技创新取得卓越成就的关键所在,我们由产业分工到创新合作,由跟踪到引领,将来还要到输出,由资源输出到技术吸纳,由利益输送到互利共生这样一个趋势。
  
  将来不管是“一带一路”还是国际合作,实际上都是走向互利共生的格局和方向。所以开放合作当中提升创新能力,也是全球化的共同目标。现如今,中国科技对外开放合作已经由单向流动进入相互溢出的新阶段,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都需要我们更积极主动的获取外部溢出效应。合作共生的发展模式也将成为中国和世界科技的联系纽带,这不是政府的要求,也不是谁的愿望,而是一个市场的功能,配置资源的功能。
  
  面向全球化2.0时代的创新方向,有这么几个注重:更加注重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更加注重主动连接全球资源、更加注重打造创新生态环境、更加注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加注重创新链合作共生。在这些方面我们有新的比较优势,过去我们有劳动力的优势,现在我们还继续有后发优势、制度优势;我们有市场优势,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我们有人才优势,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每年毕业的数量在全球占了三分之一到一半;我们有产业优势,30年的积累,我们的制造业体系非常灵敏、灵活,竞争力也很强,往上攀升的速度会很强劲;同时我们还有资本的优势,这是30年前没有的,那个时候我们缺技术、资本,所以现在从事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的产业是有相当条件的。
  
  开放和合作,聚焦我国科技创新政策
  
  最后,聚焦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政策重点,必须准确把握创新全球化发展潮流,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的开放合作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同时,将中国打造成一个全球创新要素汇聚,不断创造新价值的大平台。
  
  我们过去是制造的大平台,是“世界工厂”,而现在要让中国从“世界工厂”转变为“全球创新高地”。叫“创新工厂”也可以,叫“创新实验室”也可以,打造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形成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新常态下的发展路径。
  
  重点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构建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多途径连接全球创新资源。这就包括参与、主持国际性重大科技项目;加强创新资源的交换和共享;积极引入国际人才;吸引外国研发投入,并鼓励外资企业、个人在华进行创新。
  
  二是加强走出去,发挥科技溢出效应。这是我们新阶段的特点,我们的条件具备了,如我国“北斗”卫星、高铁、超级计算机等重大技术领域的企业就应顺应全球化布局,在发展中国家寻求市场,溢出实际上是让中国的创新要素能够获得更多的创造价值的机会,不然拥挤在国内,造成低效配置。为此,我们还需打造一批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外研发中心。
  
  三是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合作,这也是为溢出开拓空间。一方面,我们依靠“一带一路”合作建设一些大规模研发投入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通过“一带一路”,加强合作平台打造,促进科技、文化的全面渗透。
  
  四是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保障国内企业、国外企业、个人的知识产权保护都能获得平等的待遇,推动“中国制造”成为“中国创造”。
  
  最后是抓住创新全球化机遇,协同打造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主要包括协同推进国际规则的制定与调整,推动创新全球化带来新的增长浪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趋势,培育新产业,拓展新市场,引导新消费,推动世界新一轮经济增长。
  
  本文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战略规划研究室张宓之博士根据胡志坚院长在2015浦江创新论坛上演讲实录整理,经胡院长审定发布。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分享到:

版权所有©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1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