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学术  〉 业界声音

沈立新:制度创新解决活力问题,科技创新解决动力问题

发布时间:2016-07-12 发布来源:三思派

   在三思派上线百期之际,我们以“思”会友,组织召开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科技创新”专题座谈会。与会专家(也是我们的作者和读者)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背景、政策内涵、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三思派将一一呈现给各位。今天三思派为您带来中共上海市委研究室经济处沈立新处长的发言摘编。
  
  一、核心是要把握好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之间的匹配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在周期性问题与结构性问题并存的阶段,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在供给侧,但本质上是有效供给的总量和结构无法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变化,无法适应新的需求。因此,核心是要把握好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之间的匹配问题。现在谈供给侧机构性改革,不能走入误区,也需要兼顾需求侧,不仅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
  
  当前形势可能比2008年的金融危机更严重,这样的情况下,不能再继续沿用老的投资办法解决新问题,不能指望用短期的行为解决长期经济发展的问题。基于此,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相对于2008年金融危机形势的一个新的节点判断,是一揽子改革的总的思考,核心是化解有效供给总量和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变化之间的矛盾。此外,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不能就是论事,必须与我国的经济新常态联系在一起,要打破原来靠高投入来刺激经济增长的粗放式格局。
  
  回顾浦东开放以来上海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历程,主要还是靠强投资、粗放增长完成的。进入新世纪,上海率先遇到经济不可持续增长的瓶颈难题,率先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也率先提出减少对投资、重化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房地产的依赖,坚定走创新驱动发展新路,用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解决历史积累的问题、应对发展形势的挑战。现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对上海定位有两个明确的要求,一是改革开放排头兵,二是创新发展先行者。就上海而言,“排头兵”就是以自贸区为抓手,推进制度创新。2013年以来,我们以自贸区改革为推进重大改革的攻坚,核心问题是推动一系列制度创新,后来我们提出来“不造盆景要培育苗圃”,这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实践。“先行者”就是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探索创新发展新路,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概括地说,制度创新解决的是活力的问题,科技创新解决的是动力的问题。所以,把握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也是上海落实国家战略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
  
  二、制度创新是上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
  
  结合上海的情况,制度创新关键在于三个“提高”:第一个是提高配置全球市场资源和要素能力,让市场真正起决定作用。上海担任的使命与其他城市不同,不仅要吸引国内创新资源,更要在全球范围内高效配置资源。第二个是提高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和创造性,要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降低交易成本,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创新成为城市的核心价值,成为城市的发展动力。第三个是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结构水平,减少对劳动力密集产业和房地产产业的依赖,进行结构升级和产业升级。从上海来看,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影响不是太大,主要是降成本和补短板的问题,如降低税收的制度改革问题。
  
  未来上海的制度创新中可着重四个方面:包括自贸区改革、结构调整、国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第一个自贸区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探索一级政府管理新体制和监管新模式,包括投资管理、贸易监管等。第二个是结构调整,包括人口、土地、产业、生态环境等多领域的结构调整,出台系统化的制度创新,如出台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第三个是国企改革,目前上海的国有资产总量是11万亿多,比重非常大,原来是将国企分为技术类、管理类、知识类三类进行股权改革,今后国企的改革还需要有新的突破。第四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核心是通过政府审核,纳入目录化管理。需要思考如何把今年的改革举措扎实推进下去,如司法改革的问题,更宏观地看是司法环境的问题以及人才问题。此外,要思考科技创新的问题,是否能聚焦几项制度来推进。如产学研问题究存在哪些制度性障碍,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梳理,提出解决方案。
  
  三、科技创新是上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
  
  上海如果建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也基本完成了。在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过程中,以供给侧的视角来看,有几点建议,一是进行顶层设计,完成宏观规划。二是引入专家咨询制度,评价目标的合理性,论证实现路径等。三是政府职能转变,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减弱在审批、认定等方面的职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四是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在国家的布局中争取更多的重大项目和计划,更多的新政策能在上海先行先试。五是全面落实科创中心22条和相关的配套政策,包括在一些关键点上,如人才、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政策新突破。22条当中,有些是制度层面问题,有些是政策层面的问题,需要做一些分析、区分,一切政策的设计都应从科技创新的本质规律出发。如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激励是否可以有所突破、政府考核方面是不是能出台一些新的政策?制度科技创新里面也需要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内容。只有可推广才能在供给侧改革当中解决具体问题,并提供更多的经验。
  
  本文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战略规划研究室朱学彦博士根据会议内容整理,经沈处长审定发布。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分享到:

版权所有©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1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