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学术  〉 业界声音

陈劲:中国科技创新的关键词是“引领”

发布时间:2017-03-15 发布来源:三思派

  从自主研发到自主创新,从自主创新到自主可控,中国的科技创新主题词是引领,引领详指指引未来、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领袖。

 

  从微观粒子世界和大科学工程的基础研究工作的持续展开,到量子通信、载人航天、商用飞机、港珠澳跨海大桥等大型工程的成功实现,以及现代商业翘楚阿里巴巴、腾讯在基于互联网的平台经济和社交经济上的突出成就,2016年中国创新事业创造着一个个耀眼的奇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显现出强大活力,中国正从全球的创新大国迈向创新强国。

  2016年,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科技创新强国的伟大战略,这是我国近年来重大的国家战略之一。遥望2049年,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成为名列世界三甲的科技创新国家,作为中国人,无比自豪。“百年科技创新强国梦”,应是指导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科技、经济工作以及社会发展的最核心战略。

  展望2017年,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实现科技创新强国,战略转型是关键。科技创新战略必须从跟随到引领,从引进集成上升到自主原创,中国的科技创新必须立足战略转型,立足核心能力的完整建立、立足核心技术的充分占有。从自主研发到自主创新,从自主创新到自主可控,中国的科技创新主题词是引领,引领详指指引未来、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领袖。

  展望2017年,自主可控将彰显重要意义。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我们还是运用了全球科技资源,但在自主可控的过程中,我们要研发出更多的改变世界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并形成国际标准和国际专利,其中,实现国家“重产业”领域(如芯片、软件、医药、仪器设备、基础材料、种业等)的关键核心技术可控,是实现引领创新的重要标志。

  国家创新系统的完善,是建设科技创新强国的核心。在科技体系内部,加强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和创新的三者联动,进一步促进基础研究、工程科技和产业创新的有效连接,为此, 一方面继续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官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机制,另一方面建设若干国家重大创新基地,保持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的联动。 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中,加强基础研究基金、重大研发基金和技术创新引导基金的有效配合。

  单纯突出科技工作,对创新型国家建设还不够完备。经济、金融、贸易、教育与科技的整合,才是未来国家创新系统发展的关键。科技工作只有充分融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并且得到智力资本(重要来自教育部门的配合)、金融资本和国际资本的大力支持,才能发挥更大的效能。2017年,更大范围的国家创新系统建设,应逐步开展。

  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也是引领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强国的关键。北京、上海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水平与影响,对全国科技创新工作具有重要引领意义,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多有期待。京沪之后的深圳和杭州,也将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更活跃城市。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移民城市深圳,将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G20之后的杭州,凭借生态文明和“两山文化”以及民营企业家强有力的持续创新能力,将会诞生更多的阿里之后的创新型企业,直逼现有的科教强市。

  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者,还来自企业。在大型和特大型企业,包括央企,建设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是2017年一项重要的任务。在若干关键产业建设强大的技术创新研究机构,将突破传统的企业技术中心模式,更强调体系机制的创新和人才成长环境的营造。国家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将与区域或城市创新体系一起,构成新一代国家创新系统。

  实现引领性自主创新,最终要发挥全民创新创业的动力和活力。创新不能仅限于研发人员的参与,来自民间的用户创新,将成为创新的新力量。出自个人兴趣和价值实现的领先用户,将引领消费类产品的颠覆式创新,这是继日本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后,一类更强调技术和发明的新的工匠精神, 为此,民间创新系统的建设,是科技创新强国建设的新任务。

  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打造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加强军民融合、实现国际新秩序和安全的“两个引导”,中国的科技创新将面临巨大的发展需求。在互联网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获得先机的基础上,中国将在2017年为世人展现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奇迹。

  作者介绍  

aa42480fdbc5270df308cb7efcd1cc26

  陈劲,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浙江大学化工自动化本科毕业,浙江大学管理工程博士学位。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访问学者。 陈劲教授是我国技术创新管理与政策的杰出学者,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第八届霍英东教师奖、教育部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200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4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教育部科技委管理学部委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Studies》主编,《技术经济》执行主编, 先后为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的知名创新企业等进行创新管理与政策的咨询。

  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分享到:

版权所有©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1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