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学术  〉 业界声音

刘琦岩:数据驱动的创新服务业,中国的机会和挑战

发布时间:2019-01-07 发布来源: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近日,2018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举办。在产业分论坛:科技服务业——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刘琦岩研究员作了《数据驱动的创新服务业:中国的机会与挑战》的报告,从研发服务到创新服务的转变、创新链和创新服务业的新业态、数据驱动创新服务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关于未来发展几方面思考等四个方面,探讨数据驱动型创新服务业的发展。以下为报告内容。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刘琦岩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在浦江创新论坛及科技服务业的专门论坛上,就创新服务业的问题,同大家作一个深入交流。在此主要谈四个方面内容,有些是我个人对相关问题的观察和思考,有些是结合中信所、中关村在数据驱动创新服务方面的实践案例。

 

一. 从研发服务到创新服务的转变

 

中国科技服务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起步的,后20年才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并且正在从传统的研发服务向创新服务转变。在此历程中,有五大因素推动这一转变。

 

一是持续的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1999年应用类科研院所整体企业化转制,为科技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大批高层次的力量。

 

二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建设。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企业创新主体地得以进一步确立。企业主体确立之后,对科技服务的需求拉动上升为主要力量。并且企业可以决定要什么服务、用什么价格,这项改革对创新服务业发展非常重要。

 

三是市场化推进。即科技服务业本身的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机制不断得到推进和完善,像后期推动创业服务、科技金融快速发展的主要是市场力量。

 

四是跨国企业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的诱导。上海是跨国企业研发机构主要的集聚地,其发展对我国的研发服务业、创新服务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启发和推动。因为跨国企业领先的研发模式,其研发活动的管理运行、研发外包业务的展开,对我国的科技或创新服务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

 

五是“双创”的有力推动。从2014年开始,国家全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创新链上、服务体系各环节、各层次上都大规模地激发了创新创业需求,推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这五大推动力是中国科技服务业20年转型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目前不论是科技服务业,还是创新服务业,仍在规模化的发展当中,并已经形成了较大的独立的产业板块。现在像北京、上海,还有大量省会中心城市,包括深圳这样的创新城市,正处在科技或创新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阶段。未来中国将会出现若干个创新城市中心,而创新服务业就是该中心城市的支柱性产业。

 

中国政府推动和管理科技服务业发展也经历了一段时间。下图是政府对科技服务业类型化的表示。现在进行的科技服务业统计就源于这个分类。

 

 

大家一看这些门类,可得出三方面认识。

 

其一,这是带有政府部门色彩的分类。这些服务业怎么来的?主要是通过政府主管部门间的渠道和信息汇总得来的。后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也生成了一些新的需求,比如说对安全方面、城市议题的研究,还有研发外包、技术审计、创意设计等等很多,产生了若干新增长点。但是总体来看,这个框架体现了改革初期人们对那个阶段科技服务业的认识。

 

其二,这是科技服务与创新服务市场发育不完全、不充分的产物。在服务短缺和行业部门垄断并行的情况下,有了上述分类,科技服务就不得不依靠已有的渠道去做。所以当时只能靠政府部门间的协商合作来推动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最后,这体现追赶阶段我国对科技服务业的认知。过去的作法总是对标发达国家,它们有什么我们就设定什么目标,向此靠拢和发展。

 

总之,那个时候形成的一些对科技创新服务业的认识,也影响现在我们对它的认识和政策设计。今天我国科技走到了“领跑、并跑,跟跑”并存阶段,已经产生了更多科技创新服务业务需求。等走到前面、开始引领发展、引领治理的时候,我们再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业?当下无法定义,这需要大的智慧。

 

后来各部门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时候,有很多概念是部门自己提出的政策性界定,彼此相关度很高。在总体经济和大服务或第三产业背景下,人们随后提出的是现代服务业、以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后来又提出生产性服务业。因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物流、配送、产品服务等自然是经济结构中很大的板块。在此之上,有的部门又推出了高技术服务业,还有进行当中的科技服务业,市场组织又搞出了研发服务业。最近人们开始把研发外包与科技服务业联系上,再加科技金融、“双创”服务等等。人们现已主动推出创新服务业这个体现融合视角的概念,目前就是这样的认知和维度。但不论是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还是研发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创新服务业,它们都有这样的共同点:基于研发活动的系统行为;以创新导向,最好是原创的、有专利和创新成果产生;还要有平台支撑,各种资源平台、活动平台及政策或制度平台,包括我们中信所提供的科技信息服务或情报的平台等;最后还要能够通过创新过程实现增值或经济效益。

 

下图是科技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工作部署简化图。从中大家可知为什么过去的科技服务业涵盖不了新的创新需求。虽然曾经有过众多类别的科技服务业,但大多是围绕科研活动开展的辅助业务。现在国家已将创新驱动部署到如此多的方面,就需要加速推进从研发服务向创新服务的转变。特别是我们已经把“双创”提高到了国家战略,更需要动员全社会来推动。与过去的这种按部门、企业搞科技服务,是涵盖不了新的发展、新的需求。图2体现了六个层面的工作布局,无论是面向宏观战略的,还是面向全社会的,还是在区域展开的内容,还有现在正在抓的军民融合,你会发现科技服务业的内涵需要扩大,按照按新的需求调整,才能涵盖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

 

 

下图是科技部《“十三五”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在“做大做强科技服务业”章节里提出的重点领域,包括研发及服务、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创新孵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科技金融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综合科技服务等八类,后来又补充了科学普及服务。上述内容按传统意义比科技服务业的范围要扩充很多。但无论是主张研发服务业,还是强调科技服务业,或是提倡创新服务业,在我看来目前产业或市场还处在“战国状态”,关于它们的类型、内容、界面,仍然在探讨和形成共识当中。

 

 

不仅是中国,别的国家也面临类似的情形。就我所观察的美国技术服务业协会(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Association,TSIA),它的成员包括高科技公司,也包括提供技术服务的公司。它们的业务有多个方面,如Customer Success业务就是“促进新技术得以吸收并助力客户市场成功”。从中可看出,它们定义的技术服务,完全是从用户需求来界定服务业内容。去年我关注其网站时,还只有上层8个类别;而到今年它已经扩张到了12个类别,目前还在增加新的类别和内容(下图)。下面四类是2017~18年一年新加的类别。大家注意其中的XaaS,TSIA主张的是“为服务成功而优化产品管理”。但这里可引伸一下。在ICT及其应用方面,过去人们常讲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等,后来IBM主张渠道即服务,微软主张“云+端”即服务,阿里主张数据即服务。现在还有新说法叫区块链即服务、人工智能即服务等等。TSIA的主张反到有启发性——就是用XaaS(某某新技术即服务)来替代新的方向。只要你能提出新技术、新的解决方案,就可能变成人们的服务手段或者服务工具箱。大家可以认真观察,越是新的服务业务,其中的数据驱动的痕迹或者数据驱动的业务指向都非常明确。所以,数据驱动的创新服务业,正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式。

 

 

二. 创新链和创新服务业的新业态

 

  创新服务,业务多样。在我看来,可以围绕创新链这个维度对它进行描述。

 

 

 

标准的创新链模型,是如上两图所示,包括从创意生成到概念物化、工程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等几个典型阶段。过去的研发及服务,主要是针对从概念物化到工程化、商品化三个环节。人们常把它叫作R&D in house——即房间里的研发,专指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一般不走出工作室或实验室。但现在创新需要全链条的互动,研发服务必须扩展到创新服务上来,才能满足不断增加的科技服务需求。在这个链上业务可以有侧重,创新速度可快可慢。创新服务在市场化、产业化阶段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全业务链地覆盖创新过程。这是过去的研发服务所完全不能实现的。研发活动在创新链上我们称之为中间/中流业务,制造业企业常称之为新产品开发(NPD)或产品集成开发(IPD),过程及管理模式已非常成熟。华为的IPD管理与企业的财务数据、人力资本数据都可以对接。今天的创新管理、创新服务正在向创新链的前端和后端同时扩展,已经开始了全球范围内非常激烈的竞争。

 

从创意到商品化,是创新链的“0到1”的阶段;从商品化到国际化则是“1到N”的阶段。对于不同的创新阶段,创新管理和服务的重点和标准是不一样的。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创新服务业极其复杂,需要很多业务,而且不同业务间还要进行快速地切换。今天,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等等这些技术工具箱,已经在各个环节上正在切入到创新链中。比如像海尔用互联网+的方法,在全球征集创意和技术方案,小米的研发和创新,就是一个互联网社区的集体行为。如此创新链正在生成更复杂的活动形态。

 

我们看海尔的案例,海尔通过其HOPE(Hair Open Partnership Ecosystem)平台触及了全球一流的研发资源、产业资源,包括各相关的研发创新平台,数十万的人才在HOPE平台里面互动,出创意,提供方案,每年可成功孵化200个项目。现在海尔新孵化的企业所实现的销售额已经快追上原有的传统产业的份额,这说明海尔向数据驱动转型已基本实现。我们中信所同海尔合作,利用派瑞知识服务软件开发了新一代“技术寻源系统”,可以进行点对点的专业学术及专利文献的搜寻比对,然后自动生成一个有创新意义的技术方案文本,再推送到技术和管理人员那里作为备选。通过这种数据工作,可以自动处理掉大量的无效信息,整理有效信息,用好有限的专家和时间资源。这就是情报驱动或数据驱动的案例,这其中已经有初步的人工智能参与,未来将会有更深入的参与。

 

我们再看产业技术创新驱动的动力模式,总体讲有四类驱动机制:由竞争带来的压力驱动;由市场和政策带来的信息驱动;源自科技成果转化而来的知识驱动;以及系统集成、功能集约所带来的设计驱动。就像小米和苹果的产品创新,属于设计驱动型的。限于时间,这四个类型的内含暂不细讲。有一结论需要关注,上述任何创新驱动的模式都可以还原成数据驱动、信息驱动或情报驱动。

 

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包括十一项重点行动。这些行动,很多背后都是基于信息和大数据手段来推动的。“互联网+”创新创业首当其冲。这里以北京中关村开展的实践为例(下图),我们看到地方在围绕创新链结合特定服务主题来推动“互联网+创新创业”,已经形成了内容越来越丰富的产业新形态。有互联网+技术转移、有互联网+知识产权服务,更多的就是互联网+创新创业本身。有一数字很有震撼力。北京基于“双创”或孵化器载体,每年举办约8700场公开活动,相当于每天30场,北京每个区有两场类似我们今天这样的活动。这还只是与创业相关的活动,所以创新服务正以前所未有的密集性和规模在各大中心城市展开。而且这还只是互联网+,我们现在已经看到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人工智能+、生物工程+、新生态+等等很多新事务正在生成,这些新业态将会大规模地、不约而同地群集到来,很多都是自带数据驱动的机制,带来更多的相关服务业需求。

 

 

三. 数据驱动创新服务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我们先看科技创新服务的信息化、数据化两个案例。下图是中信所正在进行当中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主内容架构图之一。这一系统现主要提供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服务,已经按机构、人才、成果、项目等生成若干数据库模块,然后通过数据化资源,再为各个管理目标服务,已经考虑到了种种需求和应用场景,正在研究专门的算法,开展针对性的应用,供管理者参考。这是数据驱动的科技创新管理,也是创新服务的一部分。

 

 

再看另一个案例。下图是中信所围绕电动汽车创新发展主题,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清华大学等,瞄准一站式情报服务模式来做情报专题,名之为“电动汽车预测决策支持系统模块”,基于这个专题库,我们向有关部门在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开展试点示范工业、提供政务服务,部署和推动重点业务等方面进行了高端决策咨询,起到很好的效果。

 

 

以上两案例体现了政府创新管理信息化、数据驱动政府服务的一个侧面。相关发展、变化应予以更大关注。在做这些项目和服务当中,我们体会到,数据驱动的创新服务业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一,数据驱动的服务业及科技创新服务业总体发展滞后与于科技创新发展需求,包括来自市场、政府和中介组织的需求。科技系统曾经是改革开放初期信息化、网络化、计算机应用领先的部门、示范倡导部门,但现在开始落后于先行的企业和媒体组织。

 

其二,数据科学和技术、工程化应用滞后于科研信息化、科技管理信息化、科技服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在数据科学和相关技术方法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数据驱动的创新服务方面,都滞后于科技创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其三,实现高质量的创新服务需要整合和管理来自多渠道巨量的数据资源,这一方面对科技创新资源数据化开发、平台化整合需求十分强烈。

 

其四,在创新驱动发展中不断生成的新技术、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让创新服务业时时处于新环境、新挑战当中。

 

尽管如此,我国创新服务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可想像、可预见的发展机遇。在此一方面,市场需求量巨大,仍处在对科学技术旺盛的需求、能力上升期。我们目前以1.76万亿的研发投入,带来1.34万亿的技术市场技术交易额。两者的比较很有意义。北京市以一千多亿的研发投入,实现3千多亿的技术合同额。当研发投入和技术市场收入达到一比一的时候,技术市场交易额将会超过研发投入并继续加速发展。上海正处在这个转折点上。

 

另一个面临的机遇就是持续的科技体制的改革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扩大及深化的科技开放合作,也会为创新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我国的经济正处在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创新服务业对支撑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助力国家或区域提升辐射力、领导力都至关重要。

 

四. 关于未来发展几方面思考

 

对创新服务业的未来发展,有如下设想:

 

在发展定位方面,创新服务业首先要服务于五大新发展理念,支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断为丰富国家创新体系及功能贡献力量,同时,促进中国科技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并逐步提高创新方面的领导力。在发展目标上,国家要继续做大做强科技创新服务业,加快培育数据驱动的新兴服务业,将科技服务业总体规模提高到8万亿以上。在发展路径上,创新服务业继续健全市场机制,强化基础设施和能力支撑,争取更多的政府财税支持,拓宽市场资金渠道,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及高端人才培养,面向新的全球化继续扩大开放,引领“一带一路”的科技创新合作,积极推动新技术新服务的示范应用。

 

在具体政策建议方面,一是要给市场主体赋能,让市场主体自由地创新创造,这是最为关键的。二是鼓励创新服务业各参与主体尝试不同的角色和功能。创新链条上、创新生态中需要很多新角色、新功能,都不是天然具备的,是在尝试、创新中生成的。三是创业服务业企业要加强能力建设,特别是在实现跨界融合、资源整合方面尽快提高实力和竞争能力,政府应主动策划实施一些品牌发展、能力建设计划。四是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架构推进各类创新服务智能数据平台建设,特别是加快针对创新服务的应用场景数据库、技术方法库的建设。这不仅科技创新服务业、也是各类服务业发展的共性需求。在这方面中信所愿与大家共同努力。谢谢大家!

 

作者:刘琦岩,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分享到:

版权所有©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155号